“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教授与青年学子面对面交流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2022-12-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李思晨 张馨元)12月1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宣传部的支持下,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文化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教授与青年学子面对面交流活动在沪举行。

  此次活动内容涵盖:传统文脉与文明传承、国家形象与对外传播等。活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切入点,探讨文化传承、传播中的现实问题,为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学术思考。

参加“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教授与青年学子面对面交流活动嘉宾合影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赓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教授表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上海交通大学将厚植家国情怀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以价值引领为主线,致力于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使命与担当的优秀人才。搭建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青年学生与教授学者互动的沟通平台,并以此形成的深化讨论之风,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新思路。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副院长、媒体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文化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和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薛可教授表示,文化自信来自于对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文化的认识,应当落实在青年学生的培养上,关注青年学生以自我为本体的中华文化内在修养,才能做好“人”的培养,“人”是“才”的基础与支撑,“才”的培养机制要依靠“人”自身的文化素养、文化自信作为支撑与构建。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教授认为,新时代新闻传播学子应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敬畏之心,“敬”是对中华文化的热爱,“畏”是对中华文化的敬重。他特别强调了人类时代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要概念是青年学者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应当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而“四会”(会做短视频、会写新闻稿、会做策划和会做主持人)是新传学子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提炼了“和谐”文化的三层内涵,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通过对人类文明史的深度剖析,他提出了和谐理念传播的普适性及其在中国对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和谐”价值国际传播的实施路径,认为世界文明是一部不同文明走向最终“和谐”的共同发展史。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剖析了国际传播的背景,他认为,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体表现为中国的历史性崛起、世界的“东升西降”格局和国际的不稳定环境。对此,他提出三个新思考:一是强化“世界的中国观”,二是保持“为全世界作贡献”的心态,三是建设好国际传播的渠道和网络,实现涟漪型传播。

  始终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姜智彬教授用案例展现了中国元素在国外品牌商业运营中的成功运用,介绍了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成功实践。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他认为借助传播视野、资源配置、文化诠释、符号标识、创意风格、气质格调、功能价值等挖掘中国元素,可以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品牌中的生命力,拓展国潮的边界与领域。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单世联教授讲述了“百年中国:历史变局与文化自觉”这一议题,引经据典地介绍了“文化自觉”的深刻含义,强调对待传统文化“去粗取精”的态度,以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他还提出四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即“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中华的文化复兴”和“什么是现代文化自觉”。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新闻支部书记禹卫华副研究员从理念和方法论两个维度阐述了中国故事与形象的研究思考。他从历史长河中梳理了中国形象的演变脉络,并在知识图谱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方法论,认为中国对外传播应当注重创新技术的融入,以技术推动舆论引导机制的不断完善。

  会上,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和媒体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围绕如何通过传统文化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如何在移动智能传播的媒介背景下将传统的文化内容和现代的潮流文化相结合、如何将短视频、AR、VR等新兴技术用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从而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如何提升年轻人民族文化认同感等问题与教授们进行了互动讨论与交流。教授们提出,当下的年轻人要对国家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东西文明与东西文化均为全人类共有文明与文化,我们应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同学们均表示,各位专家的讲授为自身未来继续学习指明了方向。中华文化、中华精神作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是中国人内心之中最基本也是最持久的力量,也是中华文明千年来留下的历史沉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坚定地看清世界,把握历史进程,相信这会使得未来我们的社会建设之路更加明朗。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王晏清)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