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⑦】

韩骁: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涵

2023-06-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编者按: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责使命,全面贯彻落实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和根本任务,扎实有序推进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专栏,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畅谈学习体会,激发广大社科青年的学习动力和行动自觉,为奋力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境界作出更大贡献。

 

 

  韩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副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欧陆哲学,尤其是德法现象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等课题多项,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想、重大观点,党的二十大以来在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又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特别是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方面的学习贯彻才刚刚开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开局起步之际,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结合自身学科资源和思想方法,深入系统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是人文社科学者应当自觉承担的重要使命,也是认真贯彻主题教育总要求的题中之义。

  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激活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完成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实现了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再造更新;另一方面,也在西方的现代化路径之外创造了文明新形态,在吸收西方现代化先进要素的同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内在局限,为发展中国家开拓自身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典范与借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东方奇迹”,中国式现代化也在全方位地突破西方固有的现代化理论框架,成为深刻影响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对于全人类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现代化方案。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今天一些西方政客和学者认为西方的现代化方案具有不言而喻的真理性和排他性,这无疑是一种充斥着傲慢与偏见的观点。事实上,从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改造了西方世界对于人与世界的理解开始,西方的现代化方案就与西方各国文明的具体语境及其具体历史经验有着密切关系,启蒙思想家绘制的现代世界蓝图也形态各异。此后,资产阶级的日益壮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及、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极大推动、全球市场的形成等,使得西方掀起了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现代化浪潮,也形成了对于现代化的单向度理解。这一进程虽然具有黑格尔与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意义,但也仍然只是以西方视角为中心,随着西方攫取全球资本主义霸权而展开的“特殊历史”。这一历史同时创造了另一段被压迫者的历史。对于19—20世纪很多亚非拉后发国家而言,由西方世界所主导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带来的只是剥削、殖民与压迫。世界各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西方发达国家基于先发优势建立起的全球金融资本货币体系和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了天然的尖锐矛盾。盲目照搬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也让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陷入经济长期停滞、社会政治动荡的困境。即便到今天,这一总体局面仍然未被打破。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成功经验充分表明,现代化道路是多种多样的,现代文明的形态也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理应支配其他国家,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理应被其他国家剥削、奴役。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逻辑下,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号召各个国家、各个文明尊重彼此的现代化道路,在未来可能的危机面前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充分彰显了大国担当与广阔胸怀,也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其次,中国走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独特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了世界现代文明新格局。西方文明自身在经历19世纪此起彼伏的革命与20世纪烈度空前的世界大战后,也在不断加深对现代性困境的反思。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扬弃,就是其中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马克思深刻地看到,人从来不是与他人、社会无关的原子式个体,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获得真正的自由,也不能够仅通过抽象的思想或形式化的法条,而要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彻底扬弃。在历经器物、制度、思想等层面的艰苦探索和大量试错后,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这是一个世界历史和世界文明意义上的重大事件: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自我赓续、自我革新的内在动力;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则让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得到了重新塑造和彰显。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现代化不是一个普通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而是一个古老文明积极进取、主动作为的现代化。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为中华民族铸就了深沉刚健的灵魂和坚贞不屈的气节,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始终拒绝成为全球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下的附庸。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选择以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为奋斗目标,也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民族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模式和文明新形态。中华文明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使中国式现代化保持了充分的战略定力,能够在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不动摇的同时,不拘泥于僵化的教条和框架,广泛吸收各大文明的先进文化和先进要素,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在超越西方现代化固有逻辑和内在局限的同时,也让更多发展中国家看到自身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蕴含的广阔可能性,从而深刻塑造了人类现代文明的总体格局。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为人类抓住变局机遇、化解时代危机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发生深度调整,全球经济结构和经济版图产生显著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和新陈代谢;与此相伴,也出现了诸多让人担忧的系统性危机。在这一人类命运的十字路口,究竟能否选择和平与进步的康庄大道,积极构建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根本上有赖于能否形成价值共识,打破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国家、民族间的固有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让中国成功避免了“国强必霸”的修昔底德陷阱,积极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和谐国际关系的使命。中国式现代化以包容互鉴、和平发展、开放多元、共同繁荣的姿态,让世界人民看到一条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希望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也用自身行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作出了表率,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发展智慧。天下大势,浩浩汤汤,人类的未来一定是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和平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具有典范性意义的道路,已经为人类未来文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将带领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新秩序的构建中,为维护全球安全和人类福祉,繁荣物质精神财富和人类文明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①】王怀乐:在“两个结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②】马托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社科青年说·主题教育笔谈③】杨穗:“千万工程”蕴含乡村振兴的规律性认识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意涵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