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琳琳:媒体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4-03-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农村改革发展是政府和社会全方位互动的过程。媒体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增进沟通、密切互动的主要渠道之一。正确、恰当地发挥好媒体作用,对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有强大的支撑作用。

  媒体在农村改革初期的三大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我国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和确立,到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实施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等一系列重大发展事项中,媒体主动作为,在促进农村改革顺利推进、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和物质利益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制造舆论,营造改革氛围。“农民首创”“自下而上”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鲜明特点,其重要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媒体扎根实际,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需要和问题导向出发,通过报道新事物、新观念、新做法等,反映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问题,以推动改革。例如,在1979年,部分人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策“过头了”,改革出现了“倒春寒”。记者范敬宜调研农村后发现,虽然改革之初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但绝不像他们说的那么严重。农村、农民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政策特别拥护,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他在《辽宁日报》上发表文章《莫把开头当“过头”》,如实反映了这一情况,产生了轰动效应,引起了中央关注。

  二是引导舆论,形成改革共识。在农村承包地使用管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等改革开展前和开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的理论或实践方案争论。媒体搭建平台,通过发表评论、社论、消息、通讯、调查、来信、言论等各类文章,反映党和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农业农村问题专家学者、农民群众等社会各界的声音,同时,表达自身观点,引导社会认识趋于统一,为改革的推进提供基础和动力。例如,《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被《人民日报》添加了一个很长的编者按以新标题进行了转载,作者也被特别点名表扬,为改革定音,稳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形势。

  三是涵养舆论,推进改革行动。在农村改革推进过程中,媒体通过发布文件、解读政策、记叙会议精神、报道改革的落实与改进情况、树立典型、提出改革应注意的问题、展望深化改革的方向,推动改革共识的演进,并不断转变为意志行动。例如,媒体在农村改革的重要时点上,发布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智库等单位的调查报告或理论研究成果,推进改革走向纵深。

  新时代媒体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作用愈发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领域陆续实施了土地制度改革、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重大举措。一方面,主流媒体继续发挥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优良传统,在国家发展全局视野下,把握农村改革大势,围绕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找准媒体传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系统宣传、精准评论、直白阐释,制造舆论、引导舆论、涵养舆论,凝聚力量,鼓舞信心,澄清是非,沟通上下,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大局。

  另一方面,全媒体时代到来,公众获取信息的来源庞杂,习惯发生变化,主流媒体面临资源流失、市场重构、工作环境复杂、影响力和话语权受到挑战等一系列问题。对此,主流媒体顺应时代特点、要求,向融媒体方向发展,探索综合运用报纸、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短视频等多种方式、方法和手段,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占领网络等新的舆论场,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力,在意识形态和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努力增强主流舆论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引导力。

  此外,主流媒体还主动拓展自身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探索利用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优势,吸引、汇聚和挖掘资本、技术、项目、智力等各类资源,再通过以自身媒体平台为基础建设的信息交互、投融资、政策研究咨询等平台,引导这些资源流向农业农村,配合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乡村的行动,回应甚至是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媒体切实参与进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实践,有效促进了媒体、政府、乡村、社会组织间的深层次互动,得到了广泛欢迎与普遍认可。

  媒体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支撑力仍需强化 

  形势越复杂,压力挑战越大,媒体对于做好农村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就越突出。越是用好媒体,越能有效应对改革风险、赢得主动,为稳住“三农”基本盘增添底气。未来,进一步强化媒体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支撑力,可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树立开放、透明的政府形象,处理好和媒体的关系,服务好媒体。从加强沟通出发,与掌握媒体舆论导向的单位和个人建立常态化的工作联系,定期通报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成效、问题等情况,积极开展调研、座谈、访谈、研讨等各种形式的交流,广泛听取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及时、正面回应提问和质疑,让媒体了解和关心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与问题,激发他们以建设性的态度参与农村改革与发展。

  第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采取措施,深化对新时代全媒体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对“三农”领域受众偏好、传播内容、如何传播、传播效果开展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强媒体传播工作的统筹设计和系统性、规范性,构建媒体传播的内容框架、受众人群、时间节点、使用媒介、传播策略形式手段以及须要防范的风险、应急预案等,以便更加科学、充分地利用各种媒体,发挥出精准传播的效果,继续提升媒体传播质量和效率。例如,借鉴英国政府经验,制定政府部门媒体使用指南。

  第三,丰富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媒体工作主题和内容。除了能够满足农村改革发展的宏观战略需求、符合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之外,主流媒体还应当用好口碑良好的媒体的公信力,继续加强媒体在理论武装、法制宣传、公民教育、监督反馈、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生活常识的普及推广等方面的作用,让媒体在农村改革的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中发挥出更大效力,与政府、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共促改革与发展。

  第四,涉农公共部门和媒体积极探索合作搭建平台,让媒体的舆论引导、批评监督、资源吸附、社会协调、具备市场化运营机制等优势,与公共部门拥有的专业性、服务性、信息准确性、可动员行政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汇集各方资源,形成针对建设美丽乡村、振兴乡村产业等方面具体案例的综合解决方案,为农村改革发展赋能。

  改革开放为媒体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建设者创造和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与理想的环境。当前,媒体传播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转变,信息传输速度不断提高,新媒体成为城乡居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国家又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媒体提高社会渗透力、释放传媒产品的公共性,提高参与公共政策决策议程、为公共意见提供发声平台、协调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监督社会治理的效率提供了技术条件和政治保障,为媒体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力量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对媒体提出了高要求。媒体需要在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公共利益中找到平衡,在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同时注重提高传播内容的品质,避免同质化、低俗化或精英化,避免减损传媒产品的公共性,避免主流媒体被资本绑架,坚守服务公共利益职责。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关键词:媒体;农村;改革发展;重要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余朋翰(报纸)苏威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