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抗先生纪念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2023-06-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孙美娟)为致敬何克抗先生(简称“何先生”)的学术精神、科学精神和奋斗精神,传承何先生的教育思想,5月28日至2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与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SCE)承办的“何克抗先生纪念活动”在京举行。来自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台湾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4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200多名教育工作者代表以线上线下形式参会。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举办何克抗先生的教育故事主题纪念活动

  何先生的教育故事主题纪念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武法提主持开幕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武法提讲话 主办方供图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陈丽教授致辞 主办方供图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陈丽指出,创新是教育技术学者的使命。何先生的试验课堂为其播下创新的种子,明确了要做创新学者的使命。何先生科学、严谨的学术品格影响了学术价值观,受益终身。她强调,当下,我们要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教育研究范式和工具创新上继承和超越第一代教育技术学前辈的研究,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繁荣发展。

中国台湾中央大学教授陈德怀致辞 主办方供图

  中国台湾中央大学教授陈德怀指出,何先生是一个领域的开创者与典范,让其在学术成就、学术精神、学术生活上有所反思。他表示,何先生从实践中进行研究,在真实教育现场的实践与观察中得到启发,发展力量、印证理论、修订理论。专注、投入,勤于学术、重视实践,开创新思想、建构新理论,不仅是终身学习者,更为教育技术学培育了众多年轻学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致辞 主办方供图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黄荣怀表示,何先生是人民教育家,常年奔波于边远乡村学校,喜欢和老师、孩子打交道;是时代的大先生,探索真问题、研究真学问。他指出,此次纪念活动不仅是回顾何先生的学术贡献,更是来梳理和认识我国数字技术变革教育的发展史,跨越历史的经纬来看当下和未来。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马宁表示,何先生曾带领团队扎根实践,构建中国特色创新型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产生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理应思考其对当下和未来的借鉴意义。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赵可云表示,何先生理论创新成果包含创造性思维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教学设计理论等,为一线教师教学指明前行的路径。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文兰表示,何先生提出的教学设计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指出了教学基本要素及其稳定作用关系的重要性,以此形成的不同教学结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切合中国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就是在当下,依旧在中小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顾小清表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对理论的适应性改进。伴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的落地,教师的应用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将继承何先生顶天立地的研究范式,以扎根中国教育实践,解决中国人的实际需求。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吴砥表示,新文科建设要求高度契合何先生提出的教育理论,实现教育哲学与技术哲学的深层次结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落实,要从问题解决角度出发,要探索跨学科融合发展可能。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炯表示,何先生是开展长周期、大规模、复杂情境的实证研究的代表。她指出,何先生给我们指明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研究之路,“顶天立地、中国式实证研究、学科教学法和让实验落地生根”是关键。

  开拓教育技术学科建设

会议期间举办了何先生纪录片开机仪式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魏顺平指出,何先生是教育技术学重要奠基者和开拓人,1993年成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基于教育实践,构建了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为信息化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谢幼如表示,“大师垂范,我等后来者自当努力向前”。她指出,何先生著作等身,先后撰写并出版了《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等六本教育技术学领域重要著作,推动了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新型教学系统的构建与研发奠定重要基础。她强调,何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研究方法,一是与时俱进,服务国家战略,扎根教育实践,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二是推动科研反哺实践;三是立足本土,兼容并包,展现中国特色。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尚俊杰表示,何先生的理论特点,一是直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启示;二是体现学习思维,指导学习科学,培养创造力;三是踏实研究,多年扎根课堂的理论开创结果。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袁磊表示,何先生提出的技术与学科深层次的融合,具备“主导-主体”和教学结构的改变两个特点。他深刻领悟先生“推进教学改革一定要走进课堂教学”这一谆谆教诲,并以何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共勉不忘初心。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杨现民表示,对学校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受与何先生进行项目研究时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和研究规范。在学术投入上,要肯吃苦,扎根一线课堂。注重培养跨学科的创新方法研究教育教学,提升学科竞争力。

  探索何先生扎根实践的教育精神

  天津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济军表示,“教育研究的实验室一定要建立在一线课堂”这是何先生的格言,为此,何先生围绕着实践与育人在教育系统研发、信息化教学应用、立足教育公平与均衡而开展的试验、中国创客教育、高质量教育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值得我们探索。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韩锡斌表示,何先生团队关于教学平台的研发给清华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给予了有益的启发,多次参与论坛、对清华团队的工作予以高度肯定等都给予清华大学教育技术团队极大的支持,将继承何先生开拓创新精神,发展教育技术学科的硬技术。

  北京师范大学语言与文字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宋继华表示,何先生有着交叉思维的创新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教育家情怀,这种精神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将“小我”升华成“大我”,改变我们的思维和格局,我们将传承先生乐观的态度、知行合一传道授业的教育家精神。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郑燕林表示,何先生是东北师范大学的终身教授,在东北师大博士点的建设和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上,先生给予了巨大支持,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团队感谢何先生。她指出,何先生的创客教育关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对创客教育的研究具有方向性指引作用,要向大先生学习,从小事情做起,在实践中成长。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编贾玉超表示,何先生的跨越式教学探索对于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两个创新:不仅关注教育起点公平,还关注教育过程公平,真正关注教育质量提升来实现教育公平;两个超前:超前二十年探索不增加课业负担的前提下的高效教学模式;超前考虑如何自主构建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作为晚辈,向扎根大地、实践的先行者学习。

  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孙众表示,何先生的跨越,一是强调信息化大投入后要有大产出,不增加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掌握教育技术的理论方法,深入课堂;三是注重育人本身,关注创新思维;四是从城市优质校跨越到边远乡村校;五是超越学者身份,做社会教育工作的协同者、问题困难的解决人。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 主办方供图

  此外,会议期间举行了何先生中英文系列著作成果整理发布仪式,以及举行了中央电视总台-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印象东方》栏目关于《走进教育名家何克抗》纪录片开机仪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