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图书生命指数研究凸显创新价值

2023-02-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书是有生命的,图书生命一般指图书的市场寿命,即一本图书受读者需求变化、被市场上同类读物取代的速度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在市场上销售的时间。目前,世界上普遍以一本图书的市场销售数量衡量其价值是不够客观的。202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何明星及其研究团队提出了图书生命概念。该团队认为,图书生命指的是图书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产品,在不同语言文化区存在的时间,在不同国家的使用寿命,在不同时代的文化阅读价值。在此基础上,该研究团队开展了世界图书生命指数研究,以期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提供重要支撑。

具有重要原创价值的学术实践

  世界图书生命研究以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以下简称“OCLC平台”)为数据来源,以再版次数为核心数据,梳理出中国、美国、英国等19个国家在1920—2020年再版500次以上的图书共511种。与此同时,通过对这些图书的作者国籍(含出生地)进行梳理,形成了世界图书生命指数。

  世界图书生命指数研究对图书生命指数进行量化分析,其核心评价指标是图书的再版次数,即一本图书第一次出版之后,重新获得一个新书号(ISBN)为再版。在全世界多数国家、地区获得再版书号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因此,以再版次数为核心指标确立图书生命指数具有世界性。何明星表示,世界图书生命指数研究还原了图书服务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强调图书出版业的公益性、公共性、服务性,是基于中国文化价值对当下世界出版业发展模式的“中国阐释”。

  世界图书生命指数研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应用实践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袁军表示,图书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和媒介。世界图书生命指数研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了一项非常重要且基础性的工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效果研究提供了科学且客观的数据和研究方法。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戚德祥提出,世界图书生命指数研究对图书的生命周期进行数据统计、量化分析,这一研究方法和思路具有创新性。学术创新是提升学术话语权的关键。世界图书生命指数研究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也是具有世界推广意义的研究。这一研究对于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原创学术话语意义重大。

突破西方图书评价导向

  在浩如烟海的书库中,何为好书,何为充满生命力的经典之作?何明星表示,图书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汇聚和记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产品。人类精神生活的多样性、多元性决定了经典图书的多样化、多元化。经典图书常常与人类精神生活的特性相联系,具有人类社会普遍性、共通性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特征。

  何明星研究团队依据OCLC平台检索发现,进入世界图书生命指数TOP30经典图书的中国图书分别是《道德经》《论语》《诗经》《孙子兵法》。何明星表示,一本经典图书在数千年不间断出版传播的过程中,见证了多种出版载体的变迁,见证了多种生产制作工艺、传播技术与手段的变迁。经典的传承史就是人类文化的出版史、出版传播技术的变迁史。

  “世界图书生命指数研究对于经典图书阅读价值的差异性和独创性研究意义重大。”《中国出版》杂志执行主编李淼表示,世界图书生命指数研究基于再版次数数据统计,通过量化方法勾勒经典图书的内容特征,呈现经典图书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思想基础作用。这突破了长期以来由西方主导的用销售数量和市场价值衡量图书出版价值的评价导向和评价体系。

构建经典图书评价指标体系

  世界经典图书需要得到世界的认可。世界图书生命指数研究如何更具国际影响力?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表示,世界图书生命指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目前来看,这一研究只以再版次数作为阅读价值判断标准,可能有失偏颇。未来,可以考虑构建更完善的指标体系,以多种要素评估一本图书的生命力。例如,可以将一本书在世界上被翻译的语种数量纳入衡量指标。

  “我们很难评价图书的影响力,因为目前对于图书的研究没有一个比较固定、规范的方法。”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诸葛蔚东表示,世界图书生命指数研究用再版次数作为指标衡量图书的生命指数,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是,我们应注意不同语种、国别、体制下的图书再版次数研究的可行性和全面性问题。另外,还可以借鉴期刊、论文的研究方法,进一步量化图书生命评价指数。

  何明星表示,团队将进一步提升世界图书生命指数研究的世界性。首先,继续细化世界经典图书生命评价指数,研究范围将覆盖更多“一带一路”国家。其次,将以世界经典图书出版数据为基础,对世界各大出版社的出版能力进行评估。还将以“世界图书生命指数”评估为基础,成立全球性的出版贡献奖,为构建世界图书出版评价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关键词:图书;研究;生命指数;世界图书;经典图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刘星)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