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书评】心怀“国之大者” 高扬科学之帜

2023-12-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副部长汪长明同志的《心怀“国之大者”:科学家精神若干思考》一书,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科技战线的一位“老兵”,谨就本书谈几点个人看法,权当抛砖引玉。

《心怀“国之大者”》书影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意见》旨在使“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本书以《心怀“国之大者”》为主书名,以“中国科学家的精神群像”为叙述主线,从中国语境下科学家精神的基本特质、时代价值、社会记忆,其中蕴含的使命担当、教育资源,以及被誉为“科技界的一面旗帜”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精神风范六个方面,深入揭示中国科学家群体属性、使命意识、事业追求、家国情怀等精神群像的不同维度。在我看来,本书内涵丰富、体系完备,理论准备充分,从学术视角将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全貌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做到了学术性和时代性并重、思想性和可读性兼顾,是近年来系统阐释科学家精神为数不多的研究性著作。尤其是他充分利用自身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职业便利,以及多年从事钱学森文献和科学家档案研究的资源优势,对包括钱学森图书馆馆藏钱学森手稿在内科学家档案的社会价值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进行详尽的理论化阐释,值得称道。同时,本书的出版又与中央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关文件精神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主题高度契合,值得称道!

  本书共设六个篇章。作者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以独特而全新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刻论述解析中国科学家精神群像的内涵、特征和价值。借此机会,我想用三个字概括个人对这本书的整体认识。

  一是“高”字,站位高远、视野宏阔

  细读本书不难发现,作者并非就科学家精神论科学家精神,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局限在“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六个“关键词”的字面意义上,而是将其置于经过历史检验和时代洗礼的科学类精神(包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科学家精神)框架之下,进而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进行系统研究。在《科技工作坚持“四个面向”的理论逻辑》一文中,他写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作为科技工作的智力依托,核心要义是创新性,自主创新是科技工作的首要前提;“面向经济主战场”作为科技工作的职业归宿,核心要义是实践性,实践指向是科技工作的根本要求;“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作为科技工作的价值呈现,核心要义是时代性,呼应时代是科技工作的使命担当;“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为科技工作的精神旨归,核心要义是人民性,人民健康是科技工作的现实归依。可以说,从党和国家的事业高度,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维度研究科学家精神,为更加准确认识中国科学家的精神特质、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历史地位,更加深刻把握科技事业与党的事业、科技强国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更加宏阔的研究视角。本书第三章“国之重器”、第四章“党之大计”,堪称将科学家精神研究与党和国家事业高度紧密关联的集中概括,尤其是其中的《战略科学家的时代召唤与制度催生》《科技工作坚持“四个面向”的理论逻辑》《基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名人档案社会化服务研究》《科技名人档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等文章,可以说,在立论上实现了科技事业与“国之大者”、党之大计的交融与统一。我想,站位高、立意高是本书最大的特点,也是本书最大的社会价值所在。

  二是“深”字,深耕细作、并蒂芬芳

  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工作人员,主要从事科学家精神和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我记得,他去年曾出版《科学之帜钱学森》一书。该书凡三十七万字,聚焦钱学森这位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的人生历程、科学成就、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全景呈现钱学森作为“科学之帜”的独特角色和崇高形象。同样地,该书也是他十多年如一日、在平凡的日常中满怀学术深情、坚守学术阵地的阶段性总结。我之所以在此说起了“题外话”,是想说明,将两本书放在一起,不难发现钱学森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形似与意合。我相信,作者在日常学术研究中,已经注意到了钱学森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相呼应、个体研究(个体镜像)与群体研究(群体镜像)相统一的共生关系。例如,《从钱学森身上汲取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历史给养》《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代表》等文章,探讨的是钱学森身上折射的科学家精神特质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当代镜鉴价值与精神支撑作用,打破了钱学森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间的概念壁垒与话语边界,而这需要作者对三者之间互动关系有着独到的驾驭能力和学术水平。两本书的先后面世,正是作者在钱学森精神研究、科学家精神研究,甚至推而广之,人物精神研究等领域长期深入思考的结果。“慢工出细活,久久方为功”,他不愧是一个科学家精神研究的有心之人。

  三是“精”字,精诚所至、厚积薄发

  全书收录二十余篇文章,累计二十六万字。且据我所知,其中很多文章已在高质量报刊发表,是作者作为一位学术中人精细思考、精深研究、精勤坚守的自然结果。常言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体量如此丰富,内容如此厚重,远非一年半载之功所能达致,亦非深思苦索、精雕细琢、长期坚守不得成之以著。都说智慧是勤劳的结晶,成就是劳动的化身。在学术研究这条充满坎坷、艰辛甚至苦楚的漫长道路上,很多人或摇摆不定、下不了决心,或畏难苟安、吃不了苦头,或“始乱终弃”、成不了“姻缘”,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者比比皆是。诚如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只有毅力才会使我们成功,而毅力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坚决采取为达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没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赶考精神”,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超凡毅力,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没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强意志,很难体会苦尽甘来的成果回馈和笑到最后的精神抚慰。

  最后,由衷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引发学术界对科学家精神研究在内涵揭示、价值析出、社会功用等方面的共鸣,也衷心祝愿作者在以后的学术研究尤其是科学家精神研究方面,马不停蹄、再接再厉,继续向广大读者奉献更多的精品力作。

  (本文摘选自《心怀“国之大者”:科学家精神若干思考》序言)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文联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报》原总编辑)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钱学森学术思想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