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已成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最强音。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历史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这一背景下,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正式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的过程,清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道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之后,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性变化,农村交通、电力、通讯状况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基本建立和初步完善全覆盖的城乡医疗、社会保障、基层教育文化体系,同时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建构和优化社会基础,有效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互动。“三农”工作依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我们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让亿万农民紧紧跟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步伐,更好地做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任务依然紧迫。如果说过去建设美丽乡村旨在留住乡村的美丽、淳朴、自然,那么建设和美乡村则必须破解农村兴业难题,要以业兴带动人旺、以人旺带动村和、以村和促进共同富裕。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美乡村除了村容整洁、生态良好这种看得到、触摸得到的“美丽”,更要有在生产生活水平提升基础上实现的村社兴旺内涵。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一是业兴,除了基础性的农业兴旺,还有特色农产品的加工贸易,电商、旅游、民宿等业态的兴旺,有的农村地区由于前期工业基础比较好,甚至可以做到工贸俱荣,实现业兴,必须因地制宜,做好引导。二是人旺,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城市化大背景下如何科学引导人口流动,实现城乡高素质劳动力要素双向流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三是风正,文化产业是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内容,“以文化育”就是要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四是居宜,在城市环境中人均资源是有限的,农村建设布局一定要区别于城市的布局,做好规划,既要留住农村既有的庭院之美,又要留住历史性建筑、街道,实现其功能再利用。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方方面面。首先,优先发展农业,以科技、资本、艺术赋能农业发展,特别是要积极利用新兴技术,实现生产的集约化、高效化、生态化,充分实现环保性土肥和农作物秸秆再利用,鼓励发展特色农业及延伸服务业、发展特色旅游等第三产业。其次,加强农村人才建设,破除制度壁垒,打通城乡人口流动户籍瓶颈,开展农民工进城、城市人口下乡等要素双向流动的通道设计,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鼓励更多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再次,以乡村学校、图书室等为载体,丰富乡村文化活动,主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将基层治理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将文明新风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最后,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全面完成和新一轮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农村巨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本文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2年度新文科基金“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研究”(批准号:FSSF-S-220203)、中国科大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2021年度科研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文章时代意义研究”的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