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科学》2024年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

2024-04-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论坛开幕式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张子彧)4月11日至14日,《旅游科学》2024年会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举行,来自国内外700余名旅游学界和业界人士参加此次学术盛会。本次会议以“创新·绿色·幸福”为主旨,以“新的文化使命与旅游学术体系构建”为主题,旨在汇聚国内外文化和旅游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共同探索新的文化使命下旅游学学术体系构建相关问题。

  聚焦新时代旅游业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致辞 主办方供图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晓敏致辞  主办方供图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奕民致辞  主办方供图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晓敏,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奕民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省文资办主任陈晓建出席会议。开幕式由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吴志才主持。

  麦均洪在致辞中提出,华南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在旅游管理系建院20周年之际,他充分肯定院系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战略服务、地方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希望旅游管理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各高校、单位通力合作,为推进新的文化使命下旅游学学术体系构建贡献“华工力量”。

  刘晓敏希望与会学者聚焦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方针和现实问题,围绕理论体系建设、学科发展和文旅融合创新等议题展开充分研讨交流,分享成果经验,探讨思路对策,凝聚力量共识。

  张奕民总结了广东省文旅发展实效,指出广东正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在推进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他认为此次年会选择在广东召开,为海内外专家学者和业界朋友走进广东、感知湾区文化魅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创新文旅产业发展模式

与会专家作主旨报告  主办方供图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作题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创造生生不息的产业生态时代已经来临,旅游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和科学研究者要系统地回答“新时代旅游发展依靠谁”这一现实问题,系统把握并务实推进“新时代旅游发展做什么”的战略选择,从理论、学术和教育诸多方面推进文化和旅游在更深程度、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融合发展。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田里作题为《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边境旅游治理》的主旨报告,他总结道,跨境旅游活动中存在中转合作、资源合作、市场合作三种形式,不同利益主体要在跨境旅游中实现合作,要有以下四个前提:一是让渡权力,二是克服国家安全界限的模糊,三是降低国家安全风险,四是加强边境旅游治理。

  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冯学钢作题为《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主旨报告,他提出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几个发力点,即数字文旅“出圈”“出海”,传统典籍活化更新,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新体验的通力打造,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广泛、高质量融合以及提升文旅绿色消费和发展水平。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宋海岩作题为《大湾区旅游预测平台的构建》的主旨报告,他介绍了基于网络的旅游需求预测系统具有用户友好性、模块性、灵活性等优势,并指出大湾区网络旅游需求预测系统的发展目标,即不断扩展云端大湾区网络需求预测系统,将其打造成为旅游业的综合数字监控平台。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作题为《旅游原创理论的建构:从诗意地栖居到旅游疗愈》的主旨报告,他以人的生存和存在为本体来思考和研究旅游的本质,提出旅游的世界人诗意地栖居模型:诗意的生活、诗意的人生、诗意的存在,并提出了研学旅游的自然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理论,以此阐明旅游研究更应该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来开展的观点。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吴志才作题为《数字化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他提出数字化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即让数字技术介入乡村地域系统的人、地、业要素,通过培育“新”农人、打造“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创造数字连接、数字建设和数字转型过程塑造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圆桌研讨旅游学科建设与发展

平行论坛  主办方供图

圆桌论坛  主办方供图

  年会还同期举办了三场圆桌论坛。在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与文旅创新”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孙九霞认为,粤港澳三地都有很强的本土性和传统文化渊源,应以此为基础开展文旅合作。她强调乡村性、乡土性是港澳地区最大吸引力之一。澳门旅游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赵伟兵指出,澳门正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将联合政产学研各界力量助力湾区文旅深度融合。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郭强认为,海南与大湾区的文旅合作深度还不够,应继续发挥海南省的政策优势,加强海南与湾区的联动,激活文旅消费活力。暨南大学深圳校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华认为,珠三角内城市间旅游合作有深厚基础和良好成效,应从基础设施建设、文旅项目设计、城市服务水平等角度,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合作的着力点,并最终将融合任务交给市场主体。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蔡晓梅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无处不在,这将产生以居民日常生活休闲空间场域为代表的区域合作和文旅创新。广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肖佑兴指出,广州大学致力于中外、校企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深入融合与交流。

  在以“新的文化使命与旅游研究”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南昌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黄细嘉指出,要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方式来提升我国文化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厉新建呼吁,旅游研究者不断思考旅游发展有没有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社会文化繁荣,通过何种途径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教授李咪咪强调,当下的旅游研究需要更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残障群体、儿童群体和女性群体的休闲需求,给予每个人平等参与旅游的机会。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骁鸣从旅游专业本位出发,思考在新的文化使命下,旅游到底能够做些什么,我们既要抓住新时代带来的众多机遇,也要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周建新认为,推动文化繁荣是实现新文化使命的路径手段,前提是注重文化真实性。建设文化强国是新文化使命的目标所系,关键在于文化认同。在文化数字化裹挟下,实现新文化使命的目标需重塑地方感。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民坤指出,为践行新的文化使命贡献力量有三条路径,一是建设数字化的文旅平台,二是打造数字化文化旅游体验项目,三是开展数字化文化旅游传统活动。

  在以“旅游学术体系构建与学科发展”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徐虹指出,学术体系和学科建设是学术共同体的共同责任,是价值共创的过程。人才培养应重视实践,要以赛促学,体现学术体系的中国特色。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李君轶指出,应注意旅游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探索学科发展新路径。同时注重本科生野外调研能力训练和经验积累,作为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抓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朋波认为,学科建设是宏观和复杂的话题,高校人才培养要以学科为纲。既要准确把握学科本身存在的问题,又要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条件。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刘俊指出,旅游学科建设要跳出“小旅游”的思维,依托学校特色和属性,利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优势培育高素质人才。湖北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余意峰指出,要以开放的心态构建旅游引领下的交叉融合大学科,旅游不仅要主动融入其它学科,更要找到自身特殊性,奋力融汇其它学科的优势。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系主任董志文认为,旅游学术体系构建与学科发展首先要保证本科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课程中的主流与特色观点的对话,结合学校资源配置布局来凸显旅游研究特色。

  据了解,本次年会共设置32个平行论坛,46个平行分会场,涵盖议题多样,集中探讨了数字文旅、乡村振兴等话题。此外,本次年会还评选出33篇《旅游科学》2024年会优秀会议论文,10篇《旅游科学》2023年度优秀论文,10位《旅游科学》2023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年会由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共同举办,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和《旅游科学》编辑部共同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