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举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暨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会

2024-03-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3月23日,由南京农业大学主办,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和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基地承办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暨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会”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

3月23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暨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会”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 本网记者王广禄/摄

会议由南京农业大学主办,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和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基地承办,图为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王广禄/摄

  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春春等出席会议并致辞。江苏省十二届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会长王荣平,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赵鲲,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季辉,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张俊飚,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晶等5位专家作主旨报告。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陈利根主持会议。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党中央自2004年始连续21年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更加凸显了重农强农惠农的战略考量,擘画了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整体、长远和根本问题。”王春春在致辞中提出,要在守正创新中推进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使命的落实,就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全国两会精神,深刻感悟“国之大者”,创新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切实把研讨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更多的“金视角”“金点子”,贡献更多的高端智库力量。

  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王荣平表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之一,落实这一重大要求,关键要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要从五个方面入手,推动发展江苏农业新质生产力,一是擦亮“种子芯片”,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保护利用好种质资源,更好地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二是推进“数农融合”,加强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生产数字化转型、技术产业化发展,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三是聚力“机械强农”,构建更加系统完备高效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四是强化“双轮驱动”,切实用好科技这一利器和改革关键一招,科技创新在点上求突破、面上抓推广,深化改革更好把握时度效;五是立足全局、综合施策、守正创新,激活人才这一“第一资源”,持续加强高素质创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赵鲲提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科技进步会带来新的劳动工具产生和新的劳动对象拓展,而新的要素加入生产又会带来生产要素占有结构变化,最终推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产生和旧的生产组织方式的逐步退出。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就要变革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视角出发,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有生物技术、智能农机、物联网的广泛发展运用和无人农场发展等。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要聚焦解决“谁来种地”这一关键问题,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提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增强服务带动小农户能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和模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生产、劳务等居间服务。

  推动农业强国建设

  在题为“落实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重大要求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题报告中,季辉表示,2024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紧扣“稳产、增收、四提升”三大关键词,部署了7个方面30条重点工作,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落实“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重大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2024年江苏“三农”工作重点是坚持“两个确保”、聚焦“四个重点”、实现“四个提升”:一是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二是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项目农业;重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是关键之关键,核心之核心。张俊飚表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具有“生产力属性”和“社会属性”两重属性。一方面,要实现物质产品富裕,需要充分发挥人的“生产力属性”,让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内在潜能得以充分释放;另一方面,要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繁荣发展,需要发挥人的“社会属性”。人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物质产品的消费者、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乡村振兴应从人才抓起、从聚人气开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要“培养本土人才、引进城市人才、培育专业人才、用好技能人才”,分人分策地做好“祖辈生活的乡土老人”“正在种地的在地农人”“刚刚离乡的务工青年”“农业行业的专业人士”“城市从业的意向资本”“早期离家的乡贤达人”六类人群的人才挖掘工作。

  探索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朱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之路是一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道路。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呈现出“向主产省区市集中”的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7.9%。水稻生产区域格局出现“北增南减”、“东减、中增、西平”的变化趋势。全国小麦生产区域分布呈现出向黄淮海地区集中的趋势。玉米生产区域分布逐渐向东北和华北集中。由此带来了当地生产和生态压力加剧、主产区“粮财倒挂”等问题。面对当前粮食产销区发展不平衡状况,必须科学统筹探索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相关机制的建设既要能实现弥补主产区的损失,又能够调动主销区参与补偿的积极性,实现区域利益流动良性循环。要聚力提高横向补偿的实施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相关方案既要创新政策工具,如粮食责任配额交易、挂钩粮食责任配额的土地指标交易等,又要推动产销区产业合作,以政策激励主销区去主产区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粮食产业链等。

  陈利根作会议总结并表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释放出了党中央、国务院持续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制定了更加扎实的政策保障。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理清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辩证关系,为打通数智农业发展的难点堵点指明了方向。要全面理解把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全国两会精神,推动理论工作者及科研人员做好新时代“三农”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新型智库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方案和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