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学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举办

2023-11-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班晓悦)11月25-26日,由国家社科基金社团活动资助,中国民族学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学学科片研究室、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承办的中国民族学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2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同时召开了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十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换届大会。

  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学术智慧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天晓,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强世功为大会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王延中作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张继焦主持。

  赵天晓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民族学学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国家重大方略以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在第九届理事会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学会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作为学会的代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将继续秉承“党建引领”的原则,深入推进党建工作,推动学会不断加强内部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继续以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研究和服务国家战略与民族工作等政策实践为基础,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建设学术共同体,为推进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学术和智力支持。

  强世功就深入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理论体系”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四个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指向包括民族学、人类学在内的多学科理论更新和学科进展的核心。第一,如何从民族学角度出发为世界民族冲突提供新的理论范式,打破西方所提出的所谓“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进而提供一种更为精准和多元的解读世界民族冲突的思考方式。第二,如何以现代民族学术语,深刻解析中国自古以来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独特方法论及其学理基础,这不仅仅是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第三,如何在西方二元学术体制影响之下,重新审视和创新中国的学术研究方法,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契合国内历史与社会的语境,也要与国际的话语进行对话与发展。第四,是要推进民族学、人类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建设与理论范式转型,构建一个综合民族学、人类学、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深化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解。

  王延中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新时代民族学转型转向提供学术支撑”为题报告了第九届理事会(2019.10-2023.10)的学会工作。他表示,第九届理事会认真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从理论学习、党建工作、基础建设、学术活动、智库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社团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引领工作,把学术性的研究与问题性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了第九届学会工作的发展。特别是在理论学习方面,学会认真学习、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以学习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重点。中国民族学学会切实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族篇,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阐释工作。

  民族学研究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大会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徐平,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丁宏,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王平分别发表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认同”“从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视角认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主旨发言。

  徐平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三大坐标”进行剖析,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认同。他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内外一体两面的关系,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应超越单一学科局限,从全球视野出发思考国内与国际的联系,要考虑全球大局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丁宏聚焦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通过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实践,探讨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她指出,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之所以能够在融入异国他乡时保持自我,正是他们始终将中华文化作为其共同的传统和精神家园,而聚合着中华各民族文化精华的中华文化,也客观上满足了各民族海外华侨华人文化认同和精神归依的需求。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将“多元一体”“和合共生”的中华文化播撒到世界各地。这一方面说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跨越国家、民族的特性,并成为全世界华人的共有“标识”,同时也说明中华文化的稳定、持久及由“多元一体”形成发展模式而生成的共融、同构气质,这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理念和文化资源,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

  王平强调,文化润疆是在新疆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其中项目制方式是一个有效的策略。而在设计和实施文化建设项目时,不应仅限于某一个领域,而是采取一种综合的、系统性的方法,更具有前瞻性的文化策略,从而促进地方的和谐与繁荣。

  本次会议设8个专题分论坛以及3个青年论坛,与会代表围绕“中国民族学的现代化发展”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现代文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有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闭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色音,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关凯分别致辞。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祁进玉主持闭幕式。

  色音就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表示,参会学者对此次主题的探讨,既有侧重于理论方法的探讨,又有结合田野个案的精彩论述。论述内容的丰富、范围的广阔和角度的多样化,是这次学术研讨会的突出特点。

  关凯认为,本次会议是在学科发展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关凯就民族学学科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分享了观点,他认为中国民族学是一个有着自身丰厚学术传统的学科,如今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纵向历时性进化论、共时性静态结构功能主义以及互动论、后现代主义范式,需要确立中国民族学的知识主体性,建立新的学科视角,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当代的民族现象、现代社会问题提供中国民族学的专业解释,并以这种视角反思中国民族学学科自身的知识建构及其社会意义。

与会学者合影

关键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