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时代之需,为民族立传

——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2024-05-08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之需,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加强与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近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高校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就是在新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原创性重大成果。《概论》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史带论,科学地解释了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众多理论问题,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意义重大。整部教材线索清晰、布局合理、观点明确,很好地回答了时代之问,其对华夷之辨的全新思考以及对大一统之于中华民族重要性的强调更是令人关注、引人深思。

  一、立足中国实际 解决时代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解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不能套用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论。”[1]“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1]

  《概论》立足中国悠久的历史,运用众多客观事实,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首先,《概论》一书通过梳理中华文明连续不间断的发展历程、展现不同朝代的历史特点,论证了虽然中华民族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代中国反抗帝国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自在的民族实体的中华民族已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沧桑发展,是海内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华人共同的精神皈依。中华民族与经过某一场战争突然出现的民族有着明显不同,它是生活于中华大地上的居民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是确确实实的存在,而不是“想象的共同体”[1]。

  其次,《概论》一书通过探索不同领域制度、文化、技术、习俗的源头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其内部各民族共同塑造的独一无二的民族实体——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各个民族文化交融、经济互通、人员混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最后,《概论》一书通过学理分析与概念辨析,明确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各民族间的关系,即这二者“是一个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是一体与多元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国家层面的民族实体,各民族居于从属地位。”“各族同胞尽管具有不同的民族称谓,但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共享着最重要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各族人民必须认同并忠诚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2]2-5

  《概论》一书立足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史实出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系统性地梳理了中华文明的独特特征,回答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时代之问,填补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领域国家统编教材的空白。

  二、立足创新理论 诠释华夷之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3]

  《概论》以新理论为遵循,在深入研读史料的基础上,一改以王朝史观来诠释民族关系的传统写法,而以中华民族的历史观来阐发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尤其对华夷之辨作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夷夏之别并非种族之别,而是文化差异”[2]12,历史中华夷交战的存在与华夷之辨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诸夏’与‘四夷’之间的边界弱化的趋势”[2]62,民族融合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

  《概论》从民族互鉴、互融的角度书写历史上我国不同民族间的互动,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族群大融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提出魏晋以来“为解决‘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掌握政权之后的胡人君主主动认同华夏祖源,确立了脉络清晰的‘夷夏同源’历史叙事”[3]113,143;同时,还直接引用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治理经验,指出这种“爱之如一”的理念影响深远,它与“兼爱华夷”的族群观“不仅被此后历任统治者不同程度地继承”,而且也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普遍接受[3]163。这些都为我们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史实基础。

  《概论》对历史上华夷之辨的探讨也展现出尊重历史、力求客观的学术态度。除了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过程,感受不同民族为共同体的形成与壮大所做出的贡献,为团结、统一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努力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一书还列举了历史上民族间曾出现的一些矛盾与冲突[3]231-232、256、293,不讳言,但也不夸大,使读者能够更系统、真实地了解我们的民族史,并独立做出自己的判断。

  三、立足具体史实 阐析大一统之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一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重要性。他表示:“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5]“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内向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6]

  《概论》一书从多个维度展现了无论是统一时期亦或是分裂时期,国家统一一直是历朝历代多数中国人追求的目标。大一统是中华民族自然的、历史的选择。“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是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6]。《概论》用大量的笔墨论证了大一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意义。

  首先,大一统保证了国家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开始,中国就长期维持了统一的状态。与发源于封建体系的西方民族国家不同,中国讲求的不是“分”的逻辑,而是“合”的逻辑[3]13。对于中国人来说,“合”意味着和平、和谐、团结,意味着民众可以长时段不受战乱困扰,全身心地投入生产生活。繁荣起来的经济自然形成了“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凝聚力”[7],从而促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进一步壮大。追求‘九州晏如’‘天下晏然’始终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6]。

  其次,大一统推动了民族的融合。如果没有大一统,不同群体的人民居住得较为分散、缺乏沟通。而大一统王朝常常会从全局出发,为了政治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制定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融合的政策。为此,他们铺设更加便捷、通达的交通网络,降低人口流动的地理障碍[3]101-103、225-227、244。由此,不同地区、族群的人有了机会和其他群体进行接触、交流,从而使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共荣互通得以实现。

  最后,大一统塑造了中华文化认同之道[3]12。大一统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之间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促成了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普遍流行,为各民族增强文化认同提供了客观条件,为各民族增强作为中华儿女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提供了精神力量[8]。当然,大一统“不是简单地‘以一化多’,而是集区域和族群的多元特征于‘一体’,再以‘一体’去融汇‘多元’”[3]104。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共同创造、不可分割的整体。

  《概论》对大一统重要性的论述有力地证明了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概论》一书除了清晰地梳理了中华民族的演进过程外,还充分吸纳了近年来发现的新史料和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如清华简《楚居》的内容、2019-2021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无人区的最新考古成果、2022年对“桃花石”语汇意涵的新发现等[3]71、171、186。所以,不言而喻,《概论》也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教科书。

  总之,无论从回应时代之问还是为民族立传,从思政教育还是学理阐发等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都是一部优秀的教材,是帮助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上乘之作。

  (杨晨桢,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求是,2024(3):4-8.

  [2]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求是,2022(14):6-7.

  [3]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3.

  [4]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84.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99.

  [6]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1-4.

  [7]瞿林东.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论中华民族具有突出的统一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9-28.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