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2024-01-03 来源:《中华读书报》2023年12月20日10版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杨英杰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23年9月第一版

  中共中央党校杨英杰教授的新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解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意义。

  从理论逻辑看,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走在文明发展的康庄大道上。从历史逻辑上看,工业革命引致东西方“大分流”。西方工业革命之所以成功,不但在于打破了观念上的层层“桎梏”,更在于制度的脱胎换骨“护佑”了工业革命的累累成果。与此相对应,明末以后我国科技落伍的原因是思想的封闭僵化和制度的衰败异化,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再精良的武器装备在腐朽衰败的上层建筑指挥下也必然一败涂地。这是“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决定“经济社会基础”的典型表现。从实践逻辑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首先是与传统思想观念决裂,是对建国初期从苏联移植过来的计划经济模式的根本否定,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经济社会长达四十多年的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源于思想的大解放,特别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这对于保持我国经济长时期高速发展并渐次转入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的清醒认识,就无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紧迫性、倒逼性和时代性。

  著者认为中国的革命是从思想革命开始的。思想革命必须从启蒙开始。著者认为,“第二个结合”将开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第三次启蒙运动。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或曰启蒙运动。第一次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以五四运动为标识,其核心在于同阻碍现代化的旧传统决裂,其特点是“救亡压倒启蒙”。第二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加入 WTO 为标识,其核心是通过“计划”与“市场”、姓“社”与姓“资”的思想争锋,开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之路,其特点是“增长压倒启蒙”;第三次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以“第二个结合”为标识,其特点是“守正创新”。著者认为,第三次思想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破解高质量发展困境提供更加厚重的历史性人文性基石。换句话说,就是要赓续第一次启蒙运动中“救亡压倒启蒙”而中断的对于现代民族精神的不懈探索,纠正第二次启蒙运动中“增长压倒启蒙”所造成的非均衡发展,重构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第二个结合”为主要标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著者认为,思想和制度并不是简单的被决定选项,必须高度重视思想观念和政治法律制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决定作用。针对某些人抓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断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是经济制度的说法,著者经过详尽的考证予以否定。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资本主义相对于包括封建社会在内的前资本主义形态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资产阶级的经济成功必然导致政治民主”,因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内部必将产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生产关系要素。“制度对长期经济增长过程极为重要这一观点,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

  著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以人的解放为最终旨归的科学理论,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是人的解放程度。前资本主义诸阶段的特点是建立在天然的共同体束缚基础上的“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是通过等价交换原则即“物的依赖关系”,粉碎了这些共同体,使人类实现了政治自由和初步的精神自由。这些成就使一部分人开始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人。最后,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内部必然产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生产关系要素,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劳动”概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关键。从劳动的本能性(自然状态)到劳动的工具性(劳动异化)再到劳动的自主性、自由性(人的第一需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劳动者的终极关怀,体现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交集。这是本书最令人瞩目的论述。

  著者指出,恩格斯的“历史发展合力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决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过程,而是极其复杂多样的综合样式,任何天才都无法预先“设计”出“历史”来,历史展现出来的必然性是由无数偶然性组成的。制度经济学中有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两个概念,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特别是农村改革的历史,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合力性制度创新”概念。从生产力看,我们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天人合一之路;从生产关系看,我们强调公平正义,强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上层建筑看,我们通过民主法治建设,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肩负起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的“大责任”,也能够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读书犹如旅行。读一本好书,就像是攀登名山。作者思想的闪光如同峰峦叠嶂,颠连起伏;作者的旁征博引,则仿佛导游在说历史典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我真诚地向有志于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朋友们推荐本书,如果认真阅读,定会领略不可多得的胜景。

  (作者为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余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