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书评】《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简评

2023-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人类社会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存在、发展及有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始终息息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阶段性,它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定和一般规律。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实践表明,当今世界是一个意识形态没有终结反而更加活跃的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复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构面临严峻挑战。进入新时代,如何科学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如何有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在联系如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该如何构建等关键问题需要解答,需要深入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和思政课建设,始终不能孤立存在,其根本任务的实现必须与受教育者所处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密切联系。刘娜教授独著的《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一书,是其牵头主持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此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根基,立足于马克思用整体的眼光、系统的视野,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论证和阐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是复杂的,是重要的,此书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为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推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全媒体加速发展的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日新月异、复杂多变,对人们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面临机遇和挑战。环境快速变化,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基本理论研究进展速度较慢,全面系统研究的专题著作近年来更是少之又少,理论发展的不足,很难有效引导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实践。《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着力建构理论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显现出更为丰富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基的研究维度:

  第一,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历来关注的重点问题,就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言,伴随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由封闭、层级、单一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更加开放、立体、多元的新发展格局。该著作则坚持了唯物史观,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实践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当中,以往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只见社会,不见个人”和“只见个人,不见社会”的片面性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强调现实的人是个体与社会相统一的人。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类、创建、优化、利用等系列问题。

  第二,现实性与虚拟性相连接。在全媒体迅速发展的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之下,网上网下深度融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尖锐,如何厘清建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愈发关键。该著作以物质和精神两大主线,宏观、中观、微观三大维度,将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全媒体建设思维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的研究之中,概括总结了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互融共存的条件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构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核心原则、具体原则,突出强调网上网下实践的多层次性,强调实践始终是人与环境相统一的基础和桥梁。此研究为破解实践中的系列难题开出了良方。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构需强化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相统一理念,以社会角色教育为抓手,强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来建构机制,灵活运用分层管理、界面分析、接受解析、要素融合等方法,此类讨论具有新意。

  第三,继承性与发展性相协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该著作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历史之“源”与现实之“原”进行梳理分析,对古今中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进行了批判吸收和充分借鉴,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一般特征和普遍规律,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深化推进很有启发。该著作突出强调了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队伍建设亦有启发。该著作讨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点、文化观点与政治理论的紧密相连,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构中的继承性和先进性的保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性必要性等重要原则,这些思考和探讨对于如何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的一体性作出十分有益的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的研究是复杂的、艰巨的,但又是十分具有战略意义和必要性的。《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一书,是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基本理论研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的呈现,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系统全面、与时俱进的重要成果。该著作的出版发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和广大师生提供了多维启发,为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探索亦有积极意义。 

  (作者梅荣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