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践行“四下基层”中答好“民生卷”

2024-03-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三月的两会吹响了春天的号角,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大兴调查研究,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四下基层”不仅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更是蕴含着真挚的人民情怀、鲜明的问题导向、务实的工作作风、强烈的责任担当,是我们转变干部作风、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事业发展的有效方法。“四下基层”与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高度契合,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这一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经验,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力量,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让“四下基层”制度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2022年6月,我来到大西北甘肃革命老区庆阳,在基层区县一级政府挂职,有更多机会深入田间地头、乡村庄户、窑洞场院,在群众身边工作、学习和交流。这两年与老百姓围炉唠家常的宝贵经历,使我对“四下基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基层是社会的单元细胞,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是党同群众连接的“最后一公里”。“四下基层”是了解民情、科学决策的关键环节。调查研究、了解民情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法宝。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群众身边,问政于基层、问需于百姓、问计于人民,多层次、全方位了解情况是我们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四下基层”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重要渠道。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突出的矛盾问题也主要发生在基层。洞察群众急难愁盼,勇于直面问题,到基层找灵感,到基层想办法,将问题和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是推动我们工作向前向好发展的重要支撑。“四下基层”是落实工作、为民办事的有力抓手。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四下基层”工作机制有利于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将发展的动能从基层培育,将发展的伏笔埋在一线中。“四下基层”着眼于“下”,但“下”只是一种形式,关键在“下”而有为、“下”而有效。

  第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从“台上宣讲”到“台下互动”,让党的声音润民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得好不好,关键还是要看群众理解不理解、支持不支持。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身处基层一线、服务在一线,我们是党的方针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执行者,只有宣讲到位,才能使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抽调优秀思政课教师组建教育系统宣传专班,创新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定期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竞赛活动,辐射带动全体师生学理论、悟思想、见行动。采用举办博雅名家讲坛、读书会、理论中心组学习等形式,打造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学习新格局,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实走心。在农村,充分利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全国科普日、地球日、读书日等活动,围绕群众关注的基础教育、医保惠农、养老惠民、耕地保护、人居环境等重点热点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易于理解的方式,讲解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各级最新政策,将“书面语”化为“家常话”,让“讲理论”变成“听故事”,用“乡音”传递“党音”,确保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能领会、用得上,有效解开群众思想上的“扣子”,推动党的方针政策落地生根。

  第二,调查研究下基层,从“被动坐诊”到“主动出诊”,让决策部署顺民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一到挂职岗位,我就按照分工,开始深入县区乡镇256所学校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大班额”化解、小规模学校撤并等“瓶颈”问题,与教师、群众面对面交谈、心贴心沟通,准确掌握真实情况,悉心听取意见建议。同有教育情怀的老教师谈现状,同有理想抱负的年轻教师谈方向;在偏远乡村小学和教育工作者一起研究均衡发展,在优秀困难学子家中鼓气加油,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真正“身入”基层,我才真切地看到基层基础教育的欠缺之处以及城乡教育的差距,也看到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深感重任在肩、责任重大。我立即与教育部门深入研究,积极推进老区基础教育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制定出台了《全面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五个配套方案,从资金保障、队伍建设、奖优罚劣等方面高站位谋划、深层次改革、全方位推动,为今后三到五年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的遵循,全力以赴补短板、促改革、提质量。

  第三,信访接待下基层,从“群众上访”到“干部下访”,在群众身边纾民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区政府挂职期间,我看到涉及房地产开发、农民工欠薪、征地拆迁和民生保障等领域的上访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棚改户期间发生的大量工程拆迁款欠账积弊已深。我们作为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纽带,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以“贯彻二十大、落实新条例、开创新局面”为主线,以“事要解决”为目标,按照“主动创稳”部署要求,积极开展定期接访、带案下访、主动约访,加大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力度,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做到“三个必去”接访。学习运用“浦江经验”和新时代“枫桥经验”,领导干部落实每月一次深入基层开展信访工作制度,做到“群众反映问题多的地方必去、工作推进有难度的地方必去、重大政策出台可能引发利益冲突的地方必去”,及时排查信访隐患和信访苗头,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按照“三到位一处理”处理信访。对群众反映的信访矛盾,承办部门主动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协同各职能部门以及社会资源共同进行案情分析,按照“三到位一处理”原则,商讨制定合理的化解方案,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大力开展信访案件化解力度,全面减少信访案件存量。开展“三级专班包案”息访。建立区、乡、村三级包案制度,变“接访”为“下访”,包案区级领导常态开展带案下访推进化解息访,力所能及地化解矛盾,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第四,现场办公下基层,从“端坐会场”到“直奔现场”,在基层一线聚民心。立足于“下”、根植于“民”,下的是基层、抵达的是民心。无论是涉及经济发展、还是民生实事的问题,在一线“把脉”、现场“会诊”,既可以迅速推动工作落实,还能够增进和群众的感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进而有的放矢地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倡导“马上就办”,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面对全区教育现状,立刻着手解决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确保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落到实处。针对“城区挤”的问题,高起点、高品质、高标准建设学院路实验学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全力提升老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实施向阳小学、陈户初中、庆阳四中二期等学位增补项目6个、改善办学条件项目46个,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针对“管理弱”的问题,通过从教学一线、管理一线择优选拔懂教育、爱教育、有情怀的人抓管理、办教育,学校班子基本配齐,建设梯队逐步形成,“头雁引领、雁阵齐飞”的良好教书育人环境进一步显现。针对“师资缺”的问题,实施“强师计划”,采取人才引进、特岗招录、城乡交流等形式,逐步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依托国、省培项目,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博雅名师论坛”,邀请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开展专题讲座和系列培训,全面提升师资水平。针对“乡村空”的问题,加强乡镇中心校资源配置,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吸附聚集,探索“小学3+3”“初中3+3”的办学模式,科学合理、逐步撤销10人以下农村小规模学校,采用托底政策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让乡村学生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促进全区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北京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副区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