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新时代】依托“双一流”高校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

2022-05-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中青年教师骨干的培养,把人民大学打造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人民大学的谆谆寄语,更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战略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始终不移的重视,是高校面向未来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工作、人才工作提出过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核心的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高等学校立德树人和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2021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流大学是关键。“双一流”高校要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当好“先锋队”,成为国家培育和汇聚人才的蓄水池,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建设中提质进位。

 

 

  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其科技和人才的发展水平。纵观全球先后形成的五个科学和人才中心,高等教育始终在它们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科学和人才中心同时就是学术中心,一流大学与科学和人才中心是共生关系。当意大利是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时,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大部分在意大利;当德国取代英法成为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时,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在德国;当美国取代德国成为新的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时,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四分之三在美国。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先成为世界学术中心,然后才成为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一个国家先失去世界学术中心地位,然后就会失去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地位。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这其中既蕴含着重大机遇,但也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目前,世界主要大国纷纷加速人才战略改革与升级,竞争态势明显。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中国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与科技创新资源的竞争优势。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双一流”高校作为我国人才第一资源和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更是创新人才集聚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可以说,“双一流”高校在中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一战略议题上有基础、有条件、有底气。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新挑战新机遇,“双一流”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与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讲话精神,站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把握好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关键期,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转化为做好学校人才工作的强大动力和思路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人才强校,不断增强优秀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聚焦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用非常之功、恒久之力努力为建设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坚持党的领导,是高校建设新时代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的政治保证与根本遵循。

  坚持党管人才,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党组)在人才工作中谋大局、把方向的核心领导作用,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方位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确立人才引领和科研创新的战略地位,推动高校党建与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深度融合,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政策环境。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追求,在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建设上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

  二是统筹学科建设,彰显中国特色,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总书记更进一步强调,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双一流”高校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其理论研究成果转化,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要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立足自身发展历史和现状,找准切入点、抓实着力点、寻找突破点,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围绕重大战略需求,以学科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突破,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观照,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用中国之理,解中国之问乃至世界之问,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三是贯彻立德树人,强化自主培养,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人才培养是关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关键在于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双一流”高校要扎根中国大地,发挥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坚定“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自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聚焦人才培养主责主业,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科教协同、产教协同育人步伐,加大对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造就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更加优质的预备队。

  坚持潜心育人,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基础学科培养基地,激励学生投身基础学科研究,提升学生攻关创新能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坚持长远眼光,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四是完善体制机制,优化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尽展其能。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专门指出希望中青年教师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立志成为大先生,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才更会有建设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的根基与磐石。

  “双一流”高校要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师资水平,坚持引育并举广揽顶尖人才,积极发挥高校人才“蓄水池”作用,以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注重人才梯队构建,协同推进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队伍建设,开辟分层次、分赛道、多样化人才发展通道;改善师资队伍结构,聚焦战略科学家,抓住科技领军人才,突出青年人才,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尊重不同学科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做到“破五唯”和“立新标”并举,形成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中青年教师骨干的培养,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既着力培养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也注重塑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大先生,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造就一支让党放心、人民满意、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

 

  (周光礼,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罗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双一流;人才中心;人才工作;教育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方鸿琴)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