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的生成与发展逻辑探析

2024-01-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艰苦奋斗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顽强斗争的重要体现。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重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艰苦奋斗精神作出了生动的诠释,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艰苦奋斗是焦裕禄精神的瑰宝,有着其独特的生成和发展逻辑,犹如美丽的花朵,生长于中原沃土,将永远在祖国大地盛开。

  一、植根于历史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种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其生长的历史文化背景,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也是如此。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所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关于艰苦奋斗的深刻认知,为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的生成提供了丰厚滋养。

  把艰苦奋斗看作担当使命的条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千古名言都蕴含着这样的认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中的这段话是关于这一认知最经典的表述之一。1962年12月初,组织上在和焦裕禄谈话时,明确地告诉他,兰考是个最困难的县,焦裕禄态度坚决地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越能锻炼人。”焦裕禄的话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艰苦奋斗的认知一脉相承。

  把艰苦奋斗看作道德养成的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是把艰苦奋斗与道德养成相联系,特别是崇尚勤与俭。《左传》中的“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尚书·大禹谟》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新唐书》中的“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无不表征着这一认知。焦裕禄身上集中体现着勤与俭的道德追求。在兰考的475天里,他走遍了兰考149个大队中的120多个。衣、帽、鞋、袜都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针对有人提出要改善办公条件,焦裕禄严词拒绝。

  把艰苦奋斗看作家国情怀的载体。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总是沉淀于艰辛的付出。“夙夜在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一系列表述彰显了中国古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这正是家国情怀在焦裕禄身上的突出体现,同样承载于艰苦奋斗之上。焦裕禄强调,在人民群众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他的心里装满了人民,没有给享乐留有余地。

  二、淬炼于实践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伟大的精神都具有相应的实践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产生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淬炼而成。

  在践行宗旨中淬炼艰苦奋斗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把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也只有通过艰苦奋斗才能实现。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焦裕禄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在面临是依赖救济,还是艰苦奋斗、改变兰考面貌的两难境地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在凝聚人心中淬炼艰苦奋斗的品格。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看作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汇集人民群众的力量。感情是在共同奋斗中不断强化的,只有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汇集起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群众眼中的焦裕禄“没官架子,就像亲人。”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使艰苦奋斗在焦裕禄身上上升为一种品格,在他的带领与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兰考人民坚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信心百倍地改变多灾多难的旧兰考。

  在克难攻坚中淬炼艰苦奋斗的勇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20世纪60年代,兰考县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全县36万人,灾民就有19万多人。大批灾民外出逃荒要饭,工农业生产形势严峻。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焦裕禄没有被巨大的困难所吓倒,而是带领干部群众深入“三害”第一线,排内涝、战风沙、治盐碱,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开拓精神和“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无畏气概,激发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斗志,淬炼了艰苦奋斗的勇气。

  三、升华于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一理论品格也体现在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之中。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形成后,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得到了多方面的升华。

  不忘初心的目标指向。初心,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醒全体党员要不忘初心,铭记来路,“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兰考的日日夜夜,焦裕禄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是来工作的,我不是来休息的”,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与党的初心高度契合,成为不忘初心的目标指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明确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奋斗精神和革命精神,全体党员干部都应铭记来路艰辛。

  保持血肉联系的工作风格。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期间,每次下乡都骑着自行车,从不坐县委的小汽车。他曾穿一双破旧的鞋子踏遍127个村庄,带一小袋干粮摸查数个大风口。这种朴素的工作风格是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的另一种表达。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选择兰考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号召全党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作为重要目的,要求“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发扬艰苦奋斗之风”。

  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底色。焦裕禄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铸就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他在兰考工作时制定的《干部十不准》充分体现了这一本色,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启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深入分析产生“四风”的原因,把思想上、行为上的灰尘清洗掉,从而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把“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的重要要求,艰苦奋斗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底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通过艰苦奋斗找到了治理“三害”的科学方法,努力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焦裕禄的这种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他生前工作过的兰考大地如今已发生沧桑巨变:风沙、内涝、盐碱地没了踪影,昔日黄河边上百万亩的“三害”土地变成了丰收的良田;2017年3月,兰考成为河南首个“摘帽”的贫困县。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比2014年将近翻一番。不仅如此,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还激励着亿万中原儿女锐意进取,努力实现两个“确保”,谱写新时代中原绚丽篇章!

  四、绽放于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中华民族通向未来的道路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仍然需要弘扬和培育艰苦奋斗精神。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将在未来继续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辉。

  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使命,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实现民族复兴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就必然要求发扬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真正把社会财富、资源用到“刀刃上”。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了精辟概括,这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领导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历史,艰苦奋斗是贯穿于伟大建党精神的一条鲜明主线,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的超凡勇气和伟岸品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立足于艰苦奋斗,像焦裕禄那样,不惧艰险,迎难而上,踔厉奋发。

  开辟未来的价值引领。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党和人民的事业需要接续奋斗,青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开辟者。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艰苦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 。我们要用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引领青年一代价值观的塑造,使他们主动接过革命前辈手中艰苦奋斗的接力棒,在现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的思想品质、精神意志。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纪检监察研究所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