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新时代】用心用情用力为民造福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

2024-03-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群众感情是指对人民群众真诚恳切的热爱之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群众感情,提出了“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找一找在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感情、服务群众方面存在哪些差距”,“在党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着进一步培养、巩固和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的问题”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员干部要培养并增进群众感情的重要论述,对于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用心用情用力为民造福具有重要意义。

党员干部只有对人民群众有真挚感情,才会真正为民造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为什么说党员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

  社会意识可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不同的层次。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社会意识形式依赖于社会心理。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生产力—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心理—思想体系”社会结构五层次论,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心理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社会意识在其形成过程中,首先形成社会心理,进而才形成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社会结构必不可少的一个层次和中介环节,是达到社会意识形式的必经阶段。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形式的前阶和前提,为社会意识形式的形成打下直接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又有待于发展和升华为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升阶和升华,一旦形成,就会对社会心理起到指导作用,使社会心理发生很大变化。另外,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群众感情和群众观点的关系是社会意识中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关系的具体体现。群众感情属于社会心理,群众观点属于社会意识形式。群众观点是对群众朴素感情的发展和升华。对群众朴素的感情是自发的、不彻底的、不稳定的。群众观点一旦形成,首先会对群众朴素的感情起到指导作用,使之发生很大变化,也就是使对群众朴素的感情转变为对群众真挚的感情即群众感情。群众感情是自觉的、真挚的、彻底的、持久的。群众感情和群众观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培养群众感情和树立群众观点是相互成就的。真正树立了群众观点,意味着同时真正培养起了群众感情;真正培养起了群众感情,意味着同时真正树立了群众观点。一名党员干部若没有群众感情却宣称树立了群众观点,那就不是真正树立了群众观点;一名党员干部若没有树立群众观点却宣称对群众有感情,那对群众的感情就是朴素的或虚假的。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既要发挥群众观点的理论指导作用,又要发挥群众感情的激活驱动作用。群众感情能充分激发调动党员干部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完成实践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同理,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党员干部是否真正有所作为。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作为,只会消极无为甚至胡作非为。只有热爱人民,才会满怀热情地为人民积极主动作为。党员干部只有首先对人民群众有感情,才会真正为民造福。

党员干部培养群众感情的唯一途径是和群众打成一片

  群众感情和群众观点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党员干部培养起群众感情,离不开群众观点这一深刻的理性认识指导。无论是培养群众感情,还是树立群众观点,都离不开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具体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意即和群众打成一片。打成一片是指密切联系,融合为一个整体。党员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就是深入群众,融入群众,“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和群众站在一起,“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同甘共苦。

  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论及自己“感情变化的经验”:在革命前,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革命了,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毛泽东同志说:“这就叫做感情起了变化,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毛泽东同志对群众的感情变化就是通过和群众打成一片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自述在梁家河插队时通过和群众打成一片升华了对群众的感情。他回忆说,刚去时和群众在感情上是格格不入的,后来“同乡亲们打成一片、结下了深厚感情”,“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这种“黄土情结”就是群众感情,就是“把群众当亲人”,就是“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正是这7年上山下乡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获益匪浅,同群众结下了较深的情谊,为成长进步打下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人民打成一片是我们永远保持艰苦朴素作风的重要保证”,“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和群众打成一片,要用心用情用力。用力,要求“身入”,以身作则带头干;用心,要求“心入”,开动脑筋谋发展;用情,要求“情入”,满腔热情待群众。用心用情用力,缺一不可,缺一就不能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现在有的党员干部虽然“身入”了,但是“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党员干部要通过和群众打成一片,实现培养群众感情和树立群众观点的相互统一,给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把自己看作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学生”,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

党员干部要把对群众的感情作为新时代好干部的一条重要标准来对照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找一找在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感情、服务群众方面存在哪些差距”,明确把对群众的感情作为衡量新时代好干部的一条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我们当亲人;我们真心实意关心群众,群众就会拥护和支持我们。”群众感情就是“把群众当亲人”。

  “把群众当亲人”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百余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以百姓心为心”,“把群众当亲人”。没有“把群众当亲人”的人民情怀,是不可能真正做到守初心、担使命的。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

  “把群众当亲人”也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内在需要。百余年来,我们党“把群众当亲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建立这样的丰功伟绩,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能够做到的。“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得出的客观真理。我们党“一切依靠人民”“因人民而兴”。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一百多年来,党“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党来比母亲,党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中国共产党需要人民群众,离不开人民群众。立党兴党强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实质上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于民。

  新征程,党员干部要把对群众的感情即“把群众当亲人”作为衡量新时代好干部的一条重要标准来对照,进一步培养、巩固和增进群众感情。为此,党员干部要坚持学思想和重实践相结合,既要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又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走进群众、融入群众、扎根群众,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和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高度重视培养、巩固和增进群众感情、树牢群众观点,亲力亲为地做好一件又一件好事实事为民造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1&ZD02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余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