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理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哲学内涵探析

2024-03-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为适应新时代需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传统的生产力理论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实践与理论层面带来的深刻变革,为此,我们需要发展一种更为符合时代进程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来引领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二是强调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基础,但这种突破不仅仅是技术化、智能化、数字化层面的创新,还包括生产质态、管理模式等多元要素的集体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阐释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层面的概念跃迁,也具备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内涵。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哲学内涵。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辩证法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其他多元要素科学内聚而成的全面性、结构性、先进性生产力,要想辨析新质生产力与智能生产力、数字生产力、技术生产力等“一元化”术语的区别,理清新质生产力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区别于传统生产力,关键在于明确新质生产力到底何以为“新”、何以有“质”,探析其中蕴含的新与旧、质与量的辩证法道理。

  新质生产力何以称“新”?何以把握新质生产力中新与旧的辩证法?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以新模式、新技术、新产业为涌流背景的创新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作为“新事物”的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作为“旧事物”的传统生产力而存在的,具备着传统生产力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和新生活力,但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党的集中领导下长期以来对传统生产力的“深耕细作”,又遑论新质生产力的“今雨新知”。进一步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也不是简单的“以新汰旧”或“弃旧开新”,我们不能忽视传统产业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应当在新技术的引领之下,推动传统和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与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何以有“质”?何以把握新质生产力中质与量的辩证法?简言之,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以高质量、高标准、高智能为跃升条件的先进生产力。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上看,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换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内在机理提供了经验积累。今天,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也证明了传统生产力不再能满足现代社会所需的各类要求,新质生产力中的“质”就是要以智能技术为主导、以创新治理为主线,为广大人民提供更高品质的消费产品。此外,新质生产力中的“质”与“量”同样是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关系,要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既重视生产领域中“量的积累”,更要着眼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标准之后所实现的“质的飞跃”。

  总之,新质生产力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术生产力,而是在全要素优化配置基础上实现对传统生产力“新质”飞跃,对新质生产力的哲学内涵理解需要我们把握“新”与“旧”、“质”与“量”的两对辩证关系。

从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升级迭代

  生产力概念早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就得到过铺陈叙述,但他们的生产力概念还保持着相对客观的物质属性。深入到马克思对生产力的考察之中,虽然马克思并没有对生产力进行概念界定,但他曾多次提及发展生产力与劳动的社会化之间的关联性,正如马克思所言:“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马克思对生产力的考察是基于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他所强调的生产力更多地是指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发生的历史联结。此外,马克思对生产力理论的阐释相比于古典经济学家也更加具备人的主体性维度。在他那里,生产力又体现为一种“劳动生产力”,是“属人”的,但马克思并未言尽于此,他还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换言之,决定一般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前提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工人技艺、科技水平、生产规模、自然环境等因素,更重要的是以上要素的“结合程度”。综上,马克思是在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维度中考察生产力的,他对生产力的理解显然具备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性。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到底意味着什么?质言之,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标志着现代社会已不再像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通过自动化机器体系解放社会生产力,而是越来越依靠科技、知识、数据、管理等非传统要素的纵深融合和综合协作推动财富积累和产业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是立足于时代潮流和现实需要之下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所作的场域转换和理论更新,是把握了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内涵的独特创造,它象征着一种崭新的生产力理解范式。此外,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味着对传统生产关系的变革需求,传统生产关系如若无法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调整需要,则会阻碍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应用和迭代升级;另一方面,新型生产关系也必然会对传统生产力提出“新面貌”和“高质量”的属性要求,如若传统生产力未能及时实现从量到质的根本跃迁,也必然会阻碍新型生产关系的结构性更新,因此,要想引导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相适应,我们也需要在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层面潜精研思、躬体力行。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三位一体”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哲学内涵,还需要精准定位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面向,以期在国际发展格局之中赢得历史主动和战略优势。对此,我们需要以技术创新为主导方向、以绿色发展为遵循理念、以人才涵养为根本要求,打造“三位一体”的总体性新质生产力建设格局,为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健康、循环、有效的合力支撑。

  第一,共塑与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技术创新为主导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马克思也曾强调科学技术与一般智力对社会生产力和劳动时间的解放性效用,因此,加强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运用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传承性沿袭和创造性发展。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对关键及核心技术领域的财政投入,优先支持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的创新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实质生产力、物质生产力转化;二是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相互融合,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升级,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间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三是要推广新型工具应用,引导企业做好、用好新型生产工具,提升生产质量,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的企业生产布局,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活力。

  第二,共塑与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以绿色发展为遵循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也就是要作为主体的人能动地、合乎规律地改造自然环境。须知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新质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营造低碳经济的发展氛围,推进绿色中国的有力建设。进一步而言,一是要倡导绿色生产模式,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普及绿色生产方式,加强绿色制造业和绿色服务业的并行发展;二是要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积极推进绿色能源的产业建设,推动能源循环和替代性利用,保持国民经济低碳清洁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三是要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科学发挥多方主体力量,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良性互动。

  第三,共塑与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以人才涵养为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充分体现了人才变量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增量,具体到人才培养的机制建设中,一是要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辩证统一,在着力解决新质生产力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之时,观照人才自身的先进理念和合理诉求;二是要实现人才激励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面貌,增强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工作能力,更大限度地提升对人才的物质和情感回报;三是要推进人才全面培养和评价体系建设,加大社会各方对创新型人才的支持力度,为人才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时间与空间。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余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