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居》方山地望考辨

2023-03-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清华简《楚居》记载楚先祖芈姓季连的多处居地,为研究传说时代的楚族起源及其迁徙路线提供了重要线索。简1记(释文从宽)“(季连)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比隹”,其大意一般理解为季连与出身商王族的盘庚之子取得联系,择居于方山,迎娶商女比隹。由此可知,方山应是晚商时期芈姓族群的一处重要居地。关于方山地望,学界迄今未有定论。

  《山海经》“方山”诸说

  整理者最早指出《山海经·大荒西经》有方山,但位置太远。之后,李学勤先生《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认为方山更可能是《中次四经》中的柄山,方、柄二字可证音通。《中山经·中次四经》云:“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云:“柄山、滔雕水及下文白边山,计其道里,当在宜阳、永宁、卢氏三县之境。”可见柄山地望难以确指,且不见有“方山”之称,该说以音通证之,还缺少更多有力的证据。

  子居先生《清华简〈楚居〉解析》(简帛研究网2011年3月31日)提出方山对应《中山经·中次七经》之浮戏山,《水经注·河水》《水经注·洧水》并记《中次七经》浮戏山亦名方山,与《楚居》方山地名相合。

  《中次七经》云:“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之不蛊。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郝懿行《笺疏》云:“《郡国志》成皋‘有汜水’。今在汜水县东,汜音似。《水经》云:河水‘又东过成皋县北’。《注》云:‘河水又东合汜水,水南出浮戏山,世谓之曰方山也。’又云:‘洧水东流,绥水会焉。水出方山绥谿,即《山海经》所谓浮戏之山也。’案绥水即汜水,声之转。”吴任臣《山海经广注》云:“《水经注》‘绥水出方山绥谿’,绥谿亦浮戏山之异名。”浮戏山既然世称方山,其得名应较早,与《楚居》方山称名一致。

  据《水经注·河水》记载,此方山在汜水南,《水经注·洧水》杨守敬云:“山在今汜水县南,即密县之西北。《九域志》:‘密县有方山。’今密县西有十河口,源出县西北,山涧皆会斯口,南流入洧。”《大清一统志》开封府山川“方山”条曰:“在汜水县南四十里……是山东南属密,西南属登封,东北属荥阳,西北属巩,中有五至岭,以兼五邑之胜,故名。”其地在今河南新密西北,南属登封县。《中次七经》之浮戏山地处晚商文化分布范围内,距离晚商王都殷墟较近,盘庚之子的居地有可能在此附近,季连见盘庚之子后择居此地,比较合理。

  《水经·沔水注》“方山”说

  宋华强先生《清华简〈楚居〉1—2号与楚人早期历史传说》(《文史》2012年第2期)认为今湖北襄樊西有方山,《水经·沔水注》载“沔水又东径方山北”,有些古书引作“万山”或“蔓山”,根据一些古书记载和校本,其名本应作“方山”,《水经·沔水注》和《续汉书·郡国志四》注引《襄阳耆旧传》讲到方山之下是传说中郑交甫见汉皋游女之处,与《楚居》讲比隹在方山附近出游,季连与之交合的故事相合,所以《楚居》方山应即此地。

  《续汉书·郡国志四》南郡“襄阳”条下刘昭注引《襄阳耆旧传》云:“县西九里有(万)[方]山,父老传云交甫所见游女处,此山之下曲隈是也。”此条材料还无法论证其山本名“方山”。至于部分《水经注》校本作“方山”,熊会贞已辨其误:“考《宋书·邓琬传》、《齐书·柳世隆传》俱作万山。又《南史·张缅传》作蔓山,蔓、万音同。尤本作‘万’之铁据。在今襄阳县西北十里。”可见此山更可能名为“万山”。

  万山似亦非其本名,《水经注·沔水(中)》云:“沔水又东迳方[万]山北……山下水曲之隈,云汉女昔游处也,故张衡《南都赋》曰:‘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汉皋,即万山之异名也。”《南都赋》已言此山名为“汉皋山”,田成方先生《皋浒之战地理解析》(《江汉考古》2010年第4期)考证“万山”之名的出现可能在其后。因此,将该山与晚商时期的季连居地方山进行比附还存在不少的疑点。另外,《楚居》载季连“逆上汌水”,若汌水即均水,襄阳万山更在其南,二者的相对方位与简文内容不合。

  《禹贡》“外方”说

  晏昌贵先生《清华简〈楚居〉所见季连徙居地及相关问题》(《楚文化研究论集》第10集,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指出《禹贡》有内方、外方,外方山即中岳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内方据《汉志》在江夏郡竟陵县。至于内方、外方称名之来历,可能与楚人活动迁徙有关。楚先祖季连活动于方山,至楚人南迁江汉后,又将方山之地名带入江汉地区,为了区别这两座方山,于是有“外方”和“内方”的命名。

  “外方”之名,多见于传世文献记载。《尚书·禹贡》云:“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汉书·地理志》颍川郡“崈高”条下班固注云:“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为中岳。有太室、少室山庙。古文以崇高为外方山也。”《续汉书·郡国志》颍川郡“阳城”条下注云:“有嵩高山。”刘昭补注:“《山海经》谓为太室之山。《禹贡》有外方山,郑玄《毛诗谱》云外方之山即嵩也。”王先谦《汉书补注》云:“中岳外方,今古文之异。”其得名较早,与《楚居》方山称名相似,距离晚商王都殷墟较浮戏山更近,从地名依据、地理位置两个方面考虑都是能够成立的。

  河南叶县“方城山”说

  凡国栋先生《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简帛网2011年6月4日)认为,内、外方得名可能是因为位于方山内、外,今河南叶县有方城山,可能得名于方城,而方城得名可能与方山有关。

  今河南叶县方城山,传世文献中多有记载。《左传》僖公四年屈完云:“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杜预注:“方城山在南阳叶县南,以言竟土之远。”《吕氏春秋·有始览》云:“何谓九塞?大汾,冥阨,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叶县条下班固注:“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水经注·汝水》云:“醴水又东南,迳唐城北,南入城,而西流出城。城盖因山以即称矣。醴水又屈而东南流,迳叶县故城北,《春秋·成公十五年》,许迁于叶者也。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无土之处累石为固。楚襄王控霸南土,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适华夏,号为方城。”诸书皆载方城山始得名于楚修“方城”,未详其山本名。该说以其山本名方山,似无据。

  综上所述,学界对《楚居》方山地望众说纷纭。比较诸说,传世文献记载的“浮戏山”与“外方”皆可指实,且均得“方山”之名,二者相距较近,在晚商文化分布范围内,适宜作为当时的季连居地,二者皆可备一说。《中次七经》浮戏山既然世谓方山,其称名与《楚居》方山更加一致,再则李守奎先生《论〈楚居〉中季连与鬻熊事迹的传说特征》(《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已指出《山海经》地名与《楚居》先祖地名颇有渊源,季连初居的大騩山亦即《中次七经》大騩山。因此,《楚居》方山为《中次七经》“浮戏山”说更可取。

  一般认为,《楚居》载季连初居地騩山在今河南新密大騩山一带。今辨析晚商时期季连居地方山很可能在今河南新密一带,距离大騩山不远。以騩山、方山为坐标,可知传说时代的芈姓部族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传世文献及《楚居》载芈姓部族先后与商人、周人建立政治交往,与中原统治者有紧密的联系,芈姓部族往往会择居于靠近商周文化核心圈的地带,也在情理之中。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山海经;学术研究;文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宗悦)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