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灵衰落:祈雨与乾隆朝的信仰危机》出版

2024-03-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班晓悦)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吴十洲的新作——《神灵衰落:祈雨与乾隆朝的信仰危机》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书影

  吴十洲对本网记者表示,中华民族以农业立国,雨泽对于农业生产尤为重要。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称为雩祀,清朝祭统大致可分为大祀、中祀、群祀三个等级。常雩则在乾隆七年(1742)正式由中祀确立为大祀。乾隆七年四月十六日,山东道监察御史徐以升力陈在京城之中设立雩坛的必要性,由此引起乾隆帝的重视。常雩升格为大祀后,需要由皇帝亲临祭祀。清代雩礼有常雩、大雩之分,每年农历四月举行常雩,旱情特别严重时举行大雩。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四年(1759)京师出现严重旱情,四月常雩过后,仍久旱不雨,乾隆帝于六月又在天坛圜丘举行了大雩。据史书记载礼成后,即甘霖普降。

  《神灵衰落:祈雨与乾隆朝的信仰危机》一书从祈雨入手,还原了中华大历史场景,展现了乾隆时期皇家、官僚、普通百姓等各阶层的社会风貌和精神世界,分析了乾隆朝盛世之中暗藏的信仰危机,试图从一个侧面本质地还原历史,探讨酿成历史问题的社会根源。乾隆朝在其精神领域提升了常雩在国家祭统中的地位,由此与以往的正统文化保持了更加紧密的一致性,应当说是一种文化转型的标志;同时,祈雨的功用性,将求神降雨的多种法术的杂糅在一起,导致了人们走向对神佑的迷信,造成了人们的灵性陷入一种无所依凭的精神困境。因而对祈雨法术的仪式及效果进行反思具有深刻的历史学意义。该书旁征博引,对干旱问题和清朝祈雨祭祀进行了集中研究,深刻阐发了祀雨对以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的意义,学术价值突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