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鼎所见嘉禾考

2023-11-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周成王赐给周公嘉禾是西周初年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见于传世文献的记载。如果从古文字角度对西周亳鼎铭文重新进行解读,可以揭开隐藏在青铜器铭文背后的又一重历史印证。

  “禾”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地位。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受禾”的记录。汉代董仲舒说:“《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麦、禾的收成直接关乎国家根基的稳固,嘉禾作为一种特殊的禾自然更受关注。传世文献关于嘉禾的描述始见于西周成王初期,《史记·鲁周公世家》:“天降祉福,唐叔得禾,异母(据《索隐》:《尚书》曰‘异亩’)同颖,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餽周公于东土,作《餽禾》。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乃为诗贻王,命之曰《鸱鸮》。”唐叔是成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是成王和唐叔的叔父,当时正在平定“三监之乱”。这时,成王赐给周公“异母(亩)同颖”之禾,政治象征意义十分明显。及至汉代,多有文献记录嘉禾,如“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或禾长丈余”。传世文献中的嘉禾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异母(亩)同颖”,即不同的苗连成一穗;二是禾形高大秀美,如“禾长丈余”。

  在出土文献中,上级对下级赐禾的铭文并不鲜见(铭文隶定从宽):

  (1)召公赉卫贝廿朋、臣廿,氒牛廿、禾卅车。(师卫鼎)

  (2)易(锡)氒田以生马十又五匹、牛六十又九、羊三百又八十又五,禾二(仓)。(季姬方尊)

  (3)绅易(锡)禾于王五十(秭)。(绅鼎)

  这些铭文大多只提及禾的数量,如“禾卅车”、“禾二仓”、“五十秭”都是一般的赐禾,而不是赐嘉禾。很长时间以来,西周金文中赐嘉禾的事例并未引起研究者注意。亳鼎(《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02654)铭文如下:

  公侯易(锡)亳杞土、麇土、 禾、 禾,亳敢对公中(仲)休,用乍(作)尊鼎。

  对此器铭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家说法:一、于省吾曾说:“铭文的公侯,是次于商王的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亳是公侯僚属的人名。杞与(引者按:指“麇”字)均为地名。第一行的三个篆字(引者按:指,于先生将字上下拆分认为是两个字)均不识,但揆其上下文义,先言杞两处土地,后言某禾和某禾,是以两地的禾稼为赏赐,《说文》谓‘禾,嘉也’,段注:‘嘉之连稿者曰禾。’《仪礼·聘礼》的‘门外米禾皆二十车’,郑注:‘禾,稾实并刈者也。’按统言谓之禾,分别言之,则禾之茎为稾,其实为米。总之,铭文的首句是说,公侯赏赐亳以杞土和土两地所生产的禾稼。”二、唐兰把铭文译为:“公侯赏给亳杞地、麇地、的禾、稷禾,亳敢于对公仲的休美,用以做陈列用的鼎。”唐先生释“”为“稷”,大概认为“稷禾”是禾的一种。三、杨坤《从亳鼎铭文看西周早期鲁国的经略》对“禾”前的字加以考释,其反对于说,认为“若依此说,则较难解释”,故其将此二字皆视为地名,并考出了地望。

  关于此器的认识,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首先是时代问题。于先生认为此器时代在商,此后许多学者多认为此器时代当在西周早期,陈梦家、唐兰、李零将此器时代定在成王时期。我们认为后面几位学者所定的时代是可信的,后文还将证实这一点。其次是释字问题。对于“禾”前的字,应是修饰禾的形态,于、唐两位先生都认为并非地名。至于将分为二字的做法则不可从,此字与处于同一语法地位,不宜截断为二字。《集成》释文视之为一字,可信。辨明“禾”字之前的这两个字的含义,对理解亳鼎及西周赐嘉禾具有关键意义,下文分别讨论这两个字。

  先说字,或认为其字左部为“鬼”,古文字“鬼”字上部皆作“田”形,此字左部并非是“鬼”。此字左侧为人形,上部形体重点突出人的牙齿,商代金文“齿”字或写作(《集成》01488),上部正像口内齿参差形。此字下部之“人”形乃附体象形,此字右部为,即字,《集成》将此字隶定作,可信。在出土材料中多用作“美”,此字可以分析为从齿、从亦声,大概是为形容齿美而造的专字。铭文“禾”可以读为“美禾”。古代有“美禾”之说,《吕氏春秋·任地》:“今兹美禾,来兹美麦。”《说文》:“嘉,美也。”美、嘉义近。

  再说字,此字下部为“禾”,上部为“厂”,中间部分一般隶定为“印”。古文字“印”“色”的关系比较复杂,有学者从音理上考虑,认为二字具有同源关系。何琳仪提出区别“印”“色”二字的关键在于前者“爪在上,卩在下”,后者“爪在左,卩在右”。此字爪与卩是左右结构,当分析为“色”。相关的例证如钟之字,辞例为“灵~若华”,学者或释为“印”,李家浩改释为“色”,文理俱佳。此字中间的钟之“色”为同一写法,钟是春秋之器,故“卩”旁末笔下延,而亳鼎此字下部未延伸。此字可以分析为从厂、禾,色声。

  “色”与“疑”可通。《论语》“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旧无确诂,陈剑《据战国竹简文字校读古书四则》指出此“色”字乃“疑”之假借,《说文》“色”字古文作,正从“疑”声。从“色”声,可读为“薿”。《说文》:“薿,茂也。从艸疑声。《诗》曰:‘黍稷薿薿。’”此是言禾苗茂盛之状。从“疑”之字往往有高义,殷寄明《汉语同源词大典》于“疑”声下列三义,分别是(1)不明义,(2)盛、大、高义,(3)止义。“薿”字即属“盛、大、高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嶷,《字指》云:‘嶷崱,山峰貌。’又重言形况字。《史记·五帝纪》:‘其德嶷嶷。’《索隐》:‘德高也。’”故从“疑”声之字有高义。《广韵》“薿”字或从“禾”写作“”,正是表明禾高且茂盛,但此字晚出,有可能是依《诗》“黍稷薿薿”之句而新造的。不过这也侧面说明“薿”字用以形容禾的形态是很适宜的,“薿禾”是指高大茂盛之禾。

  此字之所以可以读为“薿”,还有一个佐证。戎生编钟“万年无疆,黄耈有”之“”字旧不识。李学勤认为此字从“(穗)”声读为“耋”。裘锡圭说:“‘又’下一字从‘老’省,下部为‘禾’。‘禾’上是《说文·九上·印部》‘从反“印”’的‘抑’字正篆。此字音义待考。”陈英杰、陈双新《戎生编钟铭文补议》认为“根据偏旁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个字当从‘色’,而不是‘’”,认为此字可以读为“耋”或“耆”,并认为“从‘禾’,可与‘秃’联系起来考虑,但从禾之构形跟‘秃’一样无法索解,姑存疑待考”。按,认为此字中间所从是“色”的说法可信。此字与亳鼎之“”字相比较,中部和下部均为“色”“禾”,唯有上部所从的偏旁不同。我们认为字亦是从“色”声,可以读为“嶷”,前文指出“嶷”字有高义。《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史记·五帝本纪》均有“其德嶷嶷”之句,“嶷”可做“德”的形容词,表示德行之高。当然也可以做“寿”的形容词,指寿高。从“疑”声诸字有高义,形容禾高之字作“薿”或“”,形容山高之字作“嶷”。此字从“老”省,盖即形容高寿之专字。

  亳鼎所言之“美禾”“薿禾”,皆是“高大秀美”之禾,属传世文献所称的“嘉禾”之类。因而,西周金文中所见的上对下的赐禾,既有一般性质的赐禾,强调禾的数量;也有比较特殊的赐禾,强调禾的形态,即赐予嘉禾。亳鼎所见的赐嘉禾的实例,丰富了我们对西周赐禾的认识。

  透过“赐嘉禾”这一极具象征意味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理解成康之治的政治智慧。当时,部分受到分封的诸侯国作乱,严重影响建立不久的周王朝的稳定,在周公奉命征讨之时,成王派自己的同母弟送给周公“异母(亩)同颖”的嘉禾,一是向周公表明自己的信任,二是希望发展农耕,可谓一举两得。在成王赐嘉禾的影响之下,公仲在赐予亳采邑时,也赐亳两种嘉禾,一曰美禾,一曰薿禾。这无疑是在效仿成王与周公之事,意图大致相同,希望亳在管理采邑时既能够上下勠力一心,又能注意发展农业生产,这成为西周成康之治的一个侧影。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博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云华(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