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簋

2023-04-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1961年,考古人员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马王镇张家坡村清理出一处窖藏,出土了孟簋等53件青铜器。张家坡村位于丰京故地,从1933年至今,这一带出土了大量西周青铜器。

  孟簋同时出土一组三件,形制、花纹及铭文均同,大小略有差异,以做器主人命名。侈口圆鼓腹,方形器座,兽首形双耳,耳下有珥。主体纹饰采用凤鸟为装饰题材,腹部和方座四壁皆饰两两相对的垂冠回首凤鸟,鸟喙卷曲,鸟冠垂至胸前,翎羽翻卷于身后,颈饰火纹。圈足饰一周斜角目纹。纹饰带的空白处均以细密的云雷纹衬底。半环状双耳上部装饰兽头,兽之两耳外张,高出器口。通体锈色灰绿。双耳无盖,簋内底有铭文5行42字,含重文符2个。孟簋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孟簋甲通高25.5厘米,口径23.8厘米,腹深13.6厘米,方座高8.9厘米,方座横22.7厘米,方座纵22厘米,重9.16千克;孟簋乙通高24.5厘米,口径23.5厘米,腹深12厘米,方座高8.5厘米,方座横22.7厘米,方座纵22厘米,重9.1千克;孟簋丙通高25.5厘米,口径23.4厘米,腹深14厘米,方座高8厘米,方座横22厘米,方座纵22.6厘米,重8.99千克。

  这三件方座簋的造型、花纹及字体都是西周中期流行的式样。就形制而言,西周早期的簋一般侈口圆腹,圈足较高或带方座,中期为侈口垂腹,晚期一般为敛口扁腹并在圈足下附三足。从鸟纹的演变来看,商末周初的大鸟纹一般无前垂至地的大垂冠,不饰鳞片状的花羽纹。西周中期流行对称回顾状排列的垂冠大凤鸟纹。铭文的字形书体已脱离早期那种“波磔体”风格,字体变得长方,笔道均匀,但在一些字体上还保留着肥笔和波磔的遗风,具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

  铭文大意为:孟的父亲跟随毛公、遣仲去打仗,立了军功,但孟称他的父亲为“文考”,说明他的父亲已经过世了,他代替父亲接受赏赐,因此铸造这件器物来记录这件事情,同时也可能是为了纪念他的父亲。

  孟簋的重要价值在于铭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较多,与众多青铜器铭文互有关联,如孟、朕文考、毛公、遣仲(或毛公遣仲)等,这些人物的考证为青铜器断代和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郭沫若认为孟簋形制甚古,当在周初。成王时器的班簋铭文中有“三年静东国”之语,毛公又称毛公遣,即毛公遣仲。孟簋铭文中的“无需”当为东国一头目,古代的许国之许作无(或从邑),可见许国当时也曾参加东国之叛乱。孟簋与班簋应同为成王时器。陈梦家认为孟簋为康王时器,孟簋中的毛公即班簋中的毛公,亦即毛公旅鼎中的毛公与遣仲非一人。遣仲乃虢城。李学勤认为孟的父亲参加过毛公等指挥的战役,也是将毛公遣仲视作毛公和遣仲两人。马承源认为孟簋为懿王时器,毛是封国,毛叔郑之后,公为尊号,遣仲乃其名。

  也有学者认为,孟簋铭文中的毛公与《穆天子传》里的毛班应该是同一人,而遣仲则是虢城公,为西虢之君,毛班与遣仲都是周穆王时期的执政大臣。加之这组簋的造型、纹饰和字体都是西周中期流行的式样,因此孟簋应该是西周中期穆王时铸造的青铜器。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孟簋;青铜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黄琲)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