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模精神构建高校劳动教育体系

2024-01-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遵从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理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哲理,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的道理,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劳动教育是培育新时代合格劳动者的基本途径。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大批劳动模范、先进典型所折射出来的劳模精神,是激励、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热爱劳动、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新时代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强大支撑。劳模是人民心中的楷模,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发展亟需的栋梁,是引领中华民族的精英。他们坚持人民立场、坚守生产一线、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模范行动,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成为激励各行各业劳动者团结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艰苦奋斗、使命担当

  劳动模范具有强烈的使命担当精神,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工作中勇于承担技术革新、担当历史使命,怀有把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当作自己人生奋斗目标的主人翁意识。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中也曾强调过职工的主人翁精神:“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的两大任务,应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教育大学生以强烈的使命感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为国努力、为民学习,以便将来充分发挥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淡泊名利是说劳模不计较个人名利,忘我工作,工作的奋斗目标不是追求个人能得到什么,而是为了实现对人民、对国家有益的共同目标。劳模工作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他们忍辱负重、攻坚克难,最终取得成就;无私奉献就是劳动模范具有在工作岗位上勇于牺牲、乐于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构成了劳模精神的品格特征。劳动模范在自己的岗位上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为全民族创造了新的精神财富,塑造了新的英雄形象。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使劳模成为群众的榜样、时代的楷模,在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的劳模始终保持和发扬了这一光荣传统。在新时代,劳模在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追求卓越、争创一流

  劳动模范都是技术标兵、行家里手,具有大爱无疆、引领时代、勇于革新、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们善于学习,在本职工作中勤学苦练、追求进步,成为业务上的扛把子,他们以卓越的专业技能引领行业风骚,成为令人敬佩的专家或能手,他们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不怕任务重、责任大,敢于啃技术上的硬骨头,敢于争当行业里的标杆,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工作岗位上拥有突出成绩,作出了特殊贡献,体现了一个劳动者的时代价值和社会的正能量。劳模是推进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精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为国家富强而努力,极大地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动力之源。

培养人才需要强化劳动教育

  前些年劳动教育曾被淡化、弱化,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鄙视劳动的心理在青年学生中蔓延,他们不想劳动、也不会劳动、更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曾经深入人心的劳模精神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老黄牛落后时代了,不值钱了,不时髦了,因而也就不那么崇尚劳模精神了,在新观念的冲击下,一些人逐渐疏远和淡化了劳模精神,年轻人崇尚挣快钱。一些人把“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看作是低效率、傻子精神。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做劳模,而是去投机钻营,甚至有一些人,视赤诚为迂腐,视敬业为狭隘,视奉献为愚昧,满足于吹吹打打,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与社会公仆的职业道德大相径庭,不但败坏了党风政风,损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败坏社会风气,令老百姓深恶痛绝,反映强烈,影响极坏。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近几年劳动教育的缺失,对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态度发生了认知偏差。社会弘扬劳模精神面临严峻考验。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培养人才需要加强劳动教育,以劳育美、以劳树德、增强劳动教育的“生命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氛围和风尚。

  劳模精神是普通劳动者经过劳动教育、掌握一定劳动技能,通过艰苦劳动、获得一定劳动成就后才具有的精神状态。劳动教育回归,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决定着培养人才的标准和方向,也决定着培养的劳动者秉持什么样的劳动价值取向、具有什么样的劳动技能水平、呈现什么样的劳动精神面貌。我国教育体系长期坚持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实践育人,培养出大批劳模。新时代劳模构成正在发生变化,不再是清一色出大力、流大汗的体力劳动者、一线工作者,而是出现了脑体兼有、生产者与创业者并存的新趋势;劳模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新时代的劳模不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刻苦钻研业务和技术,且能培养和带领中高级技能人才,使中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逐步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新时代劳模引领当代社会新风,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财富。

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行动策略

  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要以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讲好劳模的先进事迹,展示劳模的优秀品质,树立青年学生心中的模范榜样,引导更多的人向劳模靠拢,学习劳模精神,争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

  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高校劳动教育进课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使之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的相互融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政课教学中,系统讲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全国各族人民通过勤俭劳动共同孕育的,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理念;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专业工作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劳动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涵育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在思政课程中安排劳动教育理论专题,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打造劳动教育公共课程。依托公共必修课程,系统开设诸如“劳动通论”“劳动教育与实践”等有关劳动知识、劳动价值观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劳动理论、劳动技能、劳动实践、劳动法等方面,开展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认知、劳动价值理念,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培养劳动安全意识,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与浓厚的实践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劳动素养。

  融入思想政治实践课。开展思想政治劳动实践课,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如校园环境整治、社区服务、工厂实习等都可以成为思政实践课堂,这些劳动实践课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和创新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在劳动创新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建劳动教育基地。建立特色鲜明的校内劳动教育基地,高校可以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合作,创建适用、稳定、安全的校外劳动教育基地。这些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劳动实践平台,可以包括乡村、工厂、企业等。组织学生深入劳动实践基地,参加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不易,使学生感受劳动创造财富的哲理。

  开展社会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活动。组织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实践,关注一线劳动者,体验艰苦奋斗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劳动技能,学习体会劳动者身上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组织学生走进乡村、社区、敬老院、福利院等公共机构,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类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与社会组织、企业联合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产教联合共同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营造热爱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劳动文化节、开设劳动文化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劳动的崇高和美好;举办年度劳动技能大赛;划分校园劳动任务区,在校园道路、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区域开展义务劳动;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人物进校园现身说法,举办劳动成果展示会,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劳模、聆听他们的动人故事;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多种手段,在校园广泛宣传劳模事迹。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高校依托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创新创业导师、校外企业专家、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要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校授课、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和能力。

  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通过建立评价机制、开展质量评估等方式,对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和监督。注重大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方面的监测,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可以通过考试、作品展示、实践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以便他们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

  通过建构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评价和监督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劳动教育资源和平台,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和成才。

  【本文系2023年天津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常设课题(项目编号:JJSZKY-202313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牛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