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丛谈】传承红色基因,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2022-06-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效。我国的一流大学建设能否培育出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人才,怎样培育出这样的人才,这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坚持党的领导,将育人育才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使命

 

  大学是生产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学术组织。生产创造新知识,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学生则是这一创新过程的传导力量。因此,大学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是培养人,培养出能够传承知识、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一流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水平最高的大学,更应以培育人作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是一流大学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

  为谁培养人,确立的是培养人的宏观使命;培养什么人,明确的是培养人的微观目标;怎样培养人,确立的是培养人的过程和手段。这三个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影响,联合形成立体化的高校人才培养格局和体系。如果只片面追求培养人的具体过程和微观目标,忽视了培养人的宏观使命以及战略目标,那么最终培养出来的人能否形成合力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贡献应有的力量值得商榷。反过来,如果仅仅明确了培养人的宏观目标,而不确定培养人的微观目标及实践过程,大学则很难实现培养人的任务。

  在明确如何建设好我国一流大学的同时,还需要回答好一流大学培养人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一论断将是我国未来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指南。我们要建设的一流大学,是建立在我们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基础之上的一流大学,这决定了我国的一流大学首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同时也决定了我国的一流大学必然不同于国外的一流大学。如果忽视了以上背景,我国的一流大学只能是国外大学的简单复制,难以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所以,我国的一流大学建设模式和路径不同于国外一流大学的模式是客观现实,也是必然选择。那么,扎根中国大地的一流大学建设,作为其核心任务的人才培养也必然不同于国外一流大学,而是基于我国自身的历史现实以及发展阶段的选择。

 

  传承与创新:让红色基因成为一流大学育人底色

 

  我国的一流大学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是坚持为党和人民服务的高等教育事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国大学培育人的宏观目标,是我国大学应当自觉承担和主动追求的光荣使命,同时理应成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使命,这也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初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大学培育人的微观目标,也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中国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成立之初就鲜明提出要培养“革命的先锋队”,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培养“万千建国干部”,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再到新时代提出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展现了“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希望中国人民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人大师生的自觉追求。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作为我国一流大学的中国人民大学,在革命中诞生,在党和国家的发展中成长。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优良革命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在红色基因与时代发展的融合中开拓进取。中国人民大学在传承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让红色成为学校发展的底色和血脉。因此,红色基因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育人的底色,在继承和赓续中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为党冲锋、为国建设、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红色基因成为人大人的烙印和品格。让党放心、不负人民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育人理念。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一面旗帜,其发展历程中的育人理念和成效应当成为我国一流大学培育人的典范和标杆。

 

  从教师到教育者:“三全育人”的新内涵

 

  在传承与创新中让红色基因成为我国一流大学育人的底色,这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和选择。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红色与育人的融合,一流大学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实现红色血脉的赓续呢?

  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培育一流人才需要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为了将红色基因融入到育人过程中,实现红色血脉的赓续,应当建立一支具有红色基因的教师队伍。优秀的教师应当是真正的教育者,既是专业知识学习的领路人,也是品格德行锤炼的引路人。“经师”与“人师”统一的背后是教师成为教育者。作为育人重要力量的教师,成为教育者的转变也赋予了“三全育人”新的内涵。作为全员育人的重要群体,教师应当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观,实现立体式的育人模式。全过程育人是时间维度上的育人导向,全方位育人是空间维度上的育人导向。教育者应当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个育人导向有机结合,与自身的传承实现融合。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结合好、利用好红色文献,讲好红色故事,将专业的知识与红色的基因衔接好,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教育者既要做好知识的传播,也要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和接力。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赋予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新的模式和内容,提升了“三全育人”过程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给予了“三全育人”新内涵。

  优秀的教师队伍,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与赓续人。育人先律己,只有自身具有红色底色,才能够在培育人的过程中自觉并主动将红色与育人融合,实现传承和赓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也是教与育的统一,使得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者,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赓续者。这样的教育者培养出来的人,具有红色底色,能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本文系2019年度吉林大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研究课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LZXZZ006)资助成果】

  (作者系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

关键词:红色基因;大学建设;党的领导;高等教育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毕雁 实习编辑:王晏清)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