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丛谈】强化责任担当,发挥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重要作用

2022-05-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并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与担当、方法与立场、价值与功能、研究者的品格修养等方面做了全面要求。这些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价值、功能深入思考的认识结果;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及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基本理念和目标做的全面深刻的概括;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精准定位、殷切期待,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与担当是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在哲学社会科学应当解决什么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其一,解决中国之问,即“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其二,解决世界之问,即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回答好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是相辅相成的。其三,解决人民之问,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要坚持“人民满意”这一根本标准,满足人民的需求,解决好人民关切的问题。其四,解决时代之问,即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以“时代为观照”,及时解决、解决好以及预判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

  可见,“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什么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真问题”、“重大问题”、“关键问题”的全面、准确、集中概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应当肩负使命,认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问”论述的精髓,不断强化责任意识,积极参与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切实贡献。这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心工作。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与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这是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场和方法论作出的根本要求。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应当坚持的,这是长期以来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历史上,这一立场、观点和方法推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课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当在这一基本思想指导下继续不断作出新的重大突破。其次,哲学社会科学应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解决中国问题,从而不断塑造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格、文化性格、时代性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精神内核值得珍视、继承和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意味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应守住意识形态底线和文化边界。首先,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坚守意识形态底线,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当然,坚持哲学社会科学意识形态底线也不意味着要收紧甚至是否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开放性,而是要积极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只不过在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与交流过程中,要接受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论的审视和检验。另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还应当坚守民族文化的边界。人类的文化是共存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表征,需要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但文化也是有边界的,具有特定的民族性格与国家性格。守住文化边界,不仅有利于培植文化自信,也有利于维护整个人类文化的生态。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与功能应凸显其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在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首先,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也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高校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独特重要作用。其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迫切任务是“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长期以来,人类文化受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主要是西方文化向东方传播;东方文化向西方和世界传播不够。尤其是在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大国博弈日益剧烈的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在化解和消融人类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民族种族、不同文化间误解和冲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应明确形势任务,为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传播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最后,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的目的在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文化特征来看,其主要特征是“和而不同”、“平等交流”、“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可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有文化自信,要坚决抵制各种形式的文化霸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要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悦纳中国文化,从而为世界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品格是“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拿出真本事 

 

  在涵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学术品格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学人品格的要求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新时代筑牢思想文化根基,为营造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先进文化作贡献。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天下意识、家国情怀、求真态度,为解决新时代发展面临的问题贡献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学问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绝对不是纯粹探究高深学问的闲暇之术,而是承担着引领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使命。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真本事、取得好成果。无论是皓首穷经,还是深入社会实践一线做调查研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和增进人民的福祉,要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方面作出真贡献。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德行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追求绝不能仅是“谋生”和“为己”,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民谋利益、为社会谋发展。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根铸魂”,为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贡献力量。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高校;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毕雁 实习编辑:王晏清)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