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聚焦就业优先 宏观政策提质加力

2022-12-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中央始终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将就业优先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实施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落实,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强化就业优先,关键是稳市场主体。过去的一年,政府倾力于“放水养鱼”、涵养税源,对承载着数亿人就业创业的上亿市场主体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优化和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巩固经济恢复基础。2021年,全年就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超额完成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低于5.5%左右的宏观调控预期目标。这个结果得来殊为不易。

  2022年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新冠肺炎疫情仍时有发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面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的严峻形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持续保障就业形势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从去年的5.5%左右到今年的5.5%以内,意味着今年的要求更高,关键在于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

  聚焦政策协同 在就业优先宏观政策上提质加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就业政策从“就业优先”提升到“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充分体现了将就业与财政、货币并列为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的未雨绸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依然是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着重强调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报告指出: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各类专项促就业政策要强化优化,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要坚决清理取消。各地都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这意味着宏观政策坚持就业优先,切实将就业指标视为宏观调控的优先考量,特别是落实“十四五”规划强化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支持就业,实现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的要求,确保就业这个政策工具释放叠加效应。因此,应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特别要强化发改委、工信、商务等重要经济部门与人社部门的协同联动,通过高技能人才牵动、新就业形态拉动、大项目驱动、创新创业带动,切实提高政策支持的精准度和实效性,靶向发力,握指成拳,进而构建就业优先政策的长效机制,着重打好守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的政策“组合拳”。

  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就业”。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打好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等政策“组合拳”,以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专门扶持在疫情中受到巨大冲击的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帮助其减负纾困,恢复发展。

  要释放创新创业动能“带就业”。报告提出,对高校毕业生“要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要坚决清理取消”。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人,总量和增量均为近年之最,加之去年的累加影响,今年将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作为重中之重。要持续开展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人员创业。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增强双创平台服务能力,全方位降低创业成本。强力推动平台经济带动创业就业的作用发挥,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确保其规范健康发展。

  要着力提升服务效能“促就业”。创新针对不同就业群体、网上网下结合、形式丰富多样的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组织培训主体与各类企业、百大项目、产业园区、人力资源市场、新经济新业态新职业对接,提升就业公共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

  要守住兜牢民生底线“保就业”。分类施策重点群体,继续加大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强化动态预警,运用大数据比对分析机制,加强对重点地区、群体、行业就业形势监测和分析,完善失业风险应急预案,防止出现大规模失业风险。

  聚焦数字经济 在创新更高版本政策体系上提质加力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进程中,应高度关注数字经济对就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制定数字经济规划和产业政策时,应将更高版本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的研究制定放在重要位置并予以系统考虑,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突出高质量发展中共同富裕的就业导向,在鼓励创造更多高质量岗位的同时,既要最大限度地避免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大量流向低效率岗位,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和中等收入群体减少,又要防止以稳就业为借口过度保护低效率企业、过剩产能、落后产业甚至过时岗位,影响“创造性破坏”带来的生产率模式转化进程。

  通过创新更高版本就业政策体系,强化“创造性破坏”激发人力资本价值,提高人力资本预期回报,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从固定就业到弹性就业、从雇用就业到灵活就业、从专业型就业到复合型就业等新就业形态转型带来的新问题。

  聚焦高技能人才 在高质量就业上提质加力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举措凸显了职业技能培训在新发展阶段对提高人力资本、促进精英创新向大众创新转型的战略意义。

  瞄准高技能人才引领“技能劳动时代”的紧迫需求持续发力。2021年,人社部出台的《“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首次提出建设技能中国,开启了我国高技能人才引领的“技能劳动时代”。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是,“十四五”时期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中西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3个百分点;并提出20条具体举措。大规模、多层次实施劳动技能培训,建设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特别是加速培养与实施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技能人才,不仅能够有效缓解高技能劳动力短缺的结构性矛盾,用“技能红利”替代业已消失的“人口红利”,而且对于支撑龙江制造、龙江创造,推动黑龙江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要突出“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更多惠及中低收入群体的导向,更多关注产业工人、农民工等城市低收入阶层向上移动通道的畅通。要通过大规模、多层次劳动技能培训,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现代产业技工队伍,并不断增强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及其对新岗位的适应性,提升其向较高生产率、较高工资收入岗位流动的竞争力,促进优秀“蓝领”通过勤劳拼搏、创业创新,率先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重要基础。

  通过加速推进终身学习体系下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重点强化农民工和其他中低收入群体应对技术和市场瞬息万变风险的能力。通过强化新就业形态下新型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加速构建灵活就业的新型社会保障模式,确保灵活就业人员生活基本稳定、权益得以有力维护。

  聚焦供需匹配 在公共就业服务上提质发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可谓民生冷暖见初心、一枝一叶总关情。强化服务供给,把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首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当前,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面临减速停滞的危险,制造业比重下降导致劳动力流向生产率低的第三产业,出现了生产率和工资相背离的现象。蔡昉据此指出,从宏观政策层面,唯有社会保护托底,才能充分利用“创造性破坏”机制促进劳动生产率模式转化,特别是才能有效避免以稳就业为借口为低效率企业提供保护带来的负面效应。要在政府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过程中,强调以劳动者和企业的需求为核心,突出与企业、高校、社会等多方力量携手联动,以提升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度,确保社会保护托底;在各类政策的制定和评价中充分考虑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将就业优先政策落实成效列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核心内容和重点任务,以有效防止出现大规模失业风险,确保社会保护托底。

  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通过高技能人才牵动、新就业形态拉动、大项目驱动、创业带动等就业计划实施,释放出政策叠加的倍增效应,使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成为民生改善的“压舱石”、经济企稳的“助推器”、社会稳定的“风向标”、共同富裕的“定盘星”。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文齐)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