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引擎

2024-04-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自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中首次明确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到2024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新质生产力”首次被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发展过程凸显了新质生产力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新质生产力在农业中的培育和发展,对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于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民收入和实现农村全面振兴发挥着关键作用。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与传统农业生产力侧重于劳动、土地等物理要素的简单积累不同,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技术革新或生产力量的简单提升,而是基于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等新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和创新性配置,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和升级。技术革命性突破包括生物技术、智能化农业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产品质量。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即通过信息化、数据化手段,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配置,同时融合新兴的生产要素,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动能。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高效、智能、绿色的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这一进程强调科技创新在精准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旨在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同时,它也要求在技术、制度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同步革新,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全面升级,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及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推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和应用新技术、新理念,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生产效率。新质生产力不仅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而且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和产品质量。通过引入高科技和创新技术,如生物技术、智能化农机等,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了从传统方式向现代化、智能化、生态化的转变,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这不仅满足了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也增强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有助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农村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农村产业和农村服务业的转变。通过引进高新技术、推动产业融合、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方式,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的整体经济实力。
  新质生产力在加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新质生产力不仅关乎农业生产本身,也深刻影响着农村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乡村治理等方面。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有效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村治理,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以及农业产业特点,现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应用,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升级。为此,必须建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体系,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等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
  其次,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是提高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创新性地配置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以及积极整合信息数据、智能技术等新型生产要素,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和提高劳动力素质,还要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农业向智能化、精准化农业转型。
  最后,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基础关键环节。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能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有效推动农业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更加现代化、集约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支撑。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统计监测与评价研究”(项目批准号:22&ZD15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