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 助推畜牧业转型

2024-04-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进产业体系迈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今年的首要工作任务。畜牧业作为满足人民蛋白需求的基础产业,其健康高效高质量发展事关居民的“肉盘子”“奶罐子”,推动畜牧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是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具体实践。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加快建设畜牧业强国增添新动能。
  一、我国畜牧业科技创新现状
  近些年来,为推动我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不断释放科技创新技术支撑效应,开辟现代畜牧业发展广阔前景。
  种业是畜牧产业链的源头,畜禽种业振兴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向畜禽品种自给的重大需求,我国在良种培育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持续发力,跟踪种业创新前沿,开展基础共性、战略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自2017年成立以来聚焦种业创新,集中力量解决我国畜禽联合育种难的问题。五年间联盟育成了“华西牛”、“广明2号”白羽肉鸡、“中畜草原白羽肉鸭”等系列新品种,并创建了肉鸡、肉牛、生猪的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及其芯片,助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国家积极调整战略,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将发展智慧畜牧业作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近年来,中国畜牧业协会智能畜牧分会、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相继成立,为畜牧业数智化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在此推动下,我国畜牧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智慧技术应用层面取得很大进展。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建成1个国家级数字畜牧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数字畜牧业创新分中心(奶牛)和33个国家数字畜牧业创新应用基地。同时,针对目前智能设备依赖进口等突出问题,2023年国家启动“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研发计划,重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畜牧业数智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发展阶段,我国畜牧业与世界畜牧强国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种业支撑不足、绿色生产落后、现代化转型困难等现实,严重阻碍了新质生产力对畜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的推动作用。
  第一,育种技术创新不足,畜牧业良种建设存在短板。虽然我国畜禽良种供应能力持续提高,基本解决了畜禽生产良种“有没有”和“够不够”的问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有差距。母畜繁殖方面,我国商品猪种源大约八成依赖进口,母猪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仅为18-20头,母羊繁殖存活率为60%—70%,饲料粮安全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掣肘。2023年我国进口大豆9941万吨,同比增长11.4%,占全部粮食进口量的6成以上。以育种技术为主导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于畜牧业提质增效和节粮减损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绿色科技落后,畜牧生产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间矛盾日益加剧。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居民对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受土地和水资源限制,畜牧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面临资源短缺的困境。同时,畜牧业发展主体环保意识不强、过度放牧等行为导致土壤水体空气污染、草原退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此外,绿色生产技术的不发达,导致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污染资源化利用设施的成本高昂、普及程度有限,处于转型之际的大中型规模户,不仅要负担扩大生产规模的高成本,还要面临繁复的审核程序和养殖场污染防治建设问题,造成养殖主体面临“高产量、低污染”两难瓶颈,制约着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发展模式固化,增收动能不足。“合作社+养殖户”、“企业+生产大户”等模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提供的服务主要停留在技术、信息层面,带动养殖户增收能力较为有限。此外,以小农户为主的发展模式下,主体科技意识不高、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衔接不紧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附加价值低等阻碍了现代化模式构建,难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动力。
  二、新质生产力助推畜牧业高质量转型应避免的误区
  作为我国传统产业,畜牧业在国计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旨在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替代传统产业中落后的技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存的现状不会改变。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基石,对于保障国家重要农产品供给的畜牧业等传统产业也尤为重要,需通过技术革新与生产要素创新组合,使传统产业焕发新动力。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久久为功,避免进入两个误区:
  一是避免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中央特别强调“先立后破”,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可一次性放弃或清退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新时代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和必然趋势,但新产品、新技术占领市场需要时间。我国畜牧业规模庞大、发展极不平衡,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时必须因地制宜,考虑到经营主体的接受程度,确保落后技术和产品缓慢有序退出市场,避免市场剧烈波动造成经济、政治和民生问题,保障千万牧民的根本利益。
  二是避免一哄而起,进行同质化的项目建设。盲目跟风式发展新质生产力,会导致重复建设,造成畜牧业发展不稳定。我国各地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科技水平等差异显著,这决定了畜牧业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土特产”。例如,在牧区适当保留传统牧区放牧形式,注重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的协调;在农区则可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此外,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根据不同畜种的特点和需求分类施策。例如,对于生猪应重点加强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肉牛、肉羊则应注重品种改良和草料资源的合理利用;蛋鸡要保持高产稳产,降低成本增强性能。
  三、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现阶段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为复杂,稳产保供、提质增效、绿色循环发展等多重任务叠加存在。从长远看,推动新质生产力引领畜牧业高质量体制转型,需把握以下三个重点方向。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前沿畜牧业科技水平。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挥新一代育种技术、养殖技术、疫病防控手段以及智能化管理设备的引领作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利用基因组选择等生物育种技术,培育肉质优良且高产的优质新品种,将外来畜种本土化。此外,大力打造智慧畜牧业,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养殖环境的智能监控与调节,提高养殖效率,确保产品质量;探索生物识别等新型技术在畜牧业的运用,实现动物疫病监测、诊断、防控信息一体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国家畜牧产业技术交易市场,将畜牧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深化改革为前提,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推动畜牧业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及带动作用。另外,政府也应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畜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完善产业链为支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管理,提升从饲料种植、养殖、屠宰加工到销售各环节的效率,增强整体竞争力。其次,积极拓展畜牧产业边界,向第二、三产业延伸。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观光牧场项目、开发畜牧特色产品,在丰富产业内涵的同时,提升畜牧产品附加值,拓宽畜牧服务、营销等领域,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最后,培育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畜牧模式,利用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推动畜牧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促进畜牧新业态发展。
  (李军,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主任;黄镜池,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