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统计监测与评价 助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3-01-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是激发“三农”活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重大部署。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演进历程动态化、发展基础差异化等特征,统计监测与评价可以更清晰地量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动态发展进程的区域差异与阻碍。加强统计监测与评价,对于监督和指导农业农村现代化稳步推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需要多维度的统计监测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推进过程不仅涉及“农业—农村—农民”三个维度的一体化布局,还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系统的协调。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应当建立多维度统计监测体系,引入动态视角和系统耦合协调的观念,以全面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复杂的演进规律,识别推进进程中的问题。首先,应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与其子系统的进程监测,既能分析总体水平,也可以对各子系统间的关系以及“三农”的内在机制进行探寻。其次,应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动态与静态监测,以进一步刻画农业农村现代化演进规律,总结发展特征。再次,应实现中国整体与局部地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监测,以准确展现地区发展差异与时空演化规律,为探索地区发展的资源交互以及空间组合发展模式提供参考。最后,应顺应时代发展,实现各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智能监测,引入大数据技术,利用舆情、电子交易、气候信息等更新频率更高的数据,对各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进行智能化的自动识别和预警,以在更微观层面上,实现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准把控。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结果需要客观全面的统计评价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结果评价是评判农业农村建设情况、调配地区资源、影响领导班子政策风向的重要统计工作。《“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它提出了“梯次推进”的理念以及“三个提升、三个建设、一个衔接”七方面的重点任务,且给出了16个2025年主要指标的目标值。相应的,统计评价体系也应以此为重要标准,建立区别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水平指数的,以调整政策和地方发展目标为基准的统计评价体系,从而贴合地区战略设计和政策制定的实际需求。首先,应以《“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的目标为总抓手,建立我国整体与各地区可比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完成度的统计评价体系,为宏观层面的资源调配和地区发展的目标设定提供指导。其次,应注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结果的质量评价,提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完成效率与效益的评价指数,为政策执行的平稳性提供支撑。最后,应正视地区发展条件和基础水平的差异性,尊重“梯次推进”的部署,建立可评判实际结果达成和发展潜力提升、适宜讨论先进地区成效和落后区域进步的多维度高适配的统计评价体系,树立更客观的政绩考核评价观念,推动各地区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实现长远发展,为不同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模式部署献策,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体化推进。

  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基于统计监测与评价结果制定因地制宜的推进路径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设立了宏伟目标,但实现的道路尚未确定。不同地区的现在约束和潜在困难各不相同,需要更多的理论指导和基于统计数据的路径模拟,辅助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设计。首先,应合理利用农业农村现代化统计监测与评价结果,识别我国现存的阻碍因素和发展组合提升模式,正确辨识我国和各地区的发展特点。其次,应结合我国特点,借鉴世界各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演进的一般规律,运用统计方法搭建并模拟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未来演化趋势,从而设定更具体的阶段性细分发展目标指标。最后,应以地区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差异化设定情景模式和约束条件,对不同路径进行模拟和筛选,寻找最适宜地区特点的发展模式,实现因地制宜的咨政建议,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质高效实现。

  纵观全局,强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统计监测与评价势在必行。要始终立足中国的实际发展阶段,贯彻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综合运用统计学、经济学、农学的理论和数字时代的新兴技术,致力于厘清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问题、识别现代化推进的关键因素、推动全国各农业区发展格局形成,从而促使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稳步走进数字时代,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统计监测与评价研究”(项目批准号:22&ZD1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经济学派公众号阅读全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征)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