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圆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3-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自2023年地方考察时初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至今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再次重点关注,再到此次全国两会上共商国是时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并具体指导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实践。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这也引发了全国学界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学习和热议。为此,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副校长盛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创新政策与评估研究室主任彭绪庶、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等多位学者,与他们共探这一热点话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从您的研究来看,为什么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盛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核心是从要素与资源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创新是关键,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而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与特点就是创新,包括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新衍生与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管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等。它利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的有形生产要素,是先进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

  郑新业:技术进步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深海探索及核聚变等前沿领域均对人类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中国作为全球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技术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新质生产力,以其高技术含量和创新驱动的特性,正契合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它不仅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在促进公平分配、减少污染等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及航空航天等,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彭绪庶: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发展,需要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高质量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新质生产力反映了生产力代际革命和生产力跃迁,是包括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生物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颠覆性技术和新通用目的技术创新带来的新型生产力,不仅表现为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新就业和新组织等,还表现为对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能显著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竞争力,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和物质支撑,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中国社会科学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审议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您认为,如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兼顾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彭绪庶: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体两翼”,相互需要,互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重要依靠,还是释放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的重要路径。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推动具有通用目的技术特征的数智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加速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到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产业全链条、生产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数智化改造,创新传统产业产品和生产、营销和组织方式。同时,加快传统产业清洁能源利用和先进技术升级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和高端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实现“化蛹成蝶”的“蜕变”,释放新质生产力的长尾效应。

  盛斌:新质生产力不是只应用于战略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数字产业等,更重要的是要以新质生产力要素为引擎赋能传统产业,用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幅度降低传统产业生产与管理的成本,提高生产率、附加值率与利润率;不断拓展与创新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场景,例如电商平台、工业互联网、绿色能源、数字物流、智慧农业、共享经济等;供应不断赋能。此外,传统生产力要素与新质生产力要素的结合方式也要从叠加关系转向乘数关系,形成以传统要素为基础、以新质要素为引擎的多元结构化组合,使传统要素、传统产业、传统生产力发生效能倍增效应。

  刘志彪: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在时间进程上处理“新”“旧”产业的问题。一般来说,由于传统产业往往是历史悠久、技术相对传统、但在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现金牛”产业,因此首先利用现代工业化思维和智能新技术做好对它的改造和升级,不仅可以迅速提升国民经济系统自身的整体效率,使发展减少风险、更加平稳、健康和持久,而且可以增加对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内生性市场需求,且可为超前性、战略性部署的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资源支持。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如果我们现在主要把资源一窝蜂地集中放在未来产业培育上,可能很难实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良性循环,而如果我们先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用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一定效果后再把更多的盈余资源战略性地部署到未来产业,那么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的代名词,关键在于技术改造。如果仍然走以高能耗、高物耗和低价格竞争为主的老路,自然不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和方向。运用现代工业化思维和智能新技术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向技术工艺高峰攀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回避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我国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占比很高,如全国工业规模最大的江苏,其工业增加值最大的六个行业分别是: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因此技术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不可以因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而全面忽视利用新技术改造面广量大的传统产业。

  中国社会科学网:习近平总书记为各地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指明了“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法论。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何以强调因地制宜?

  刘志彪:之所以要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因为从推动发展的主体之一地方政府的习惯与偏好看,长期在赶超经济体制下养成的“产值、生产能力、投资”等偏好,往往不太考虑实际的市场需求约束,因此很容易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中,导致投资过度和严重的产能过剩。一是如果明确界定了新质生产力的新产业范围,在各地用行政手段竞争相关项目和推进发展时,必然很快出现这些行业的项目投资过多、产能严重过剩等现象。二是各地可能脱离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和实施各种简单的指标来考核增长,结果很快会搞得太热或太乱。三是会不顾客观条件限制,以各种明补和暗补的方式,竞争性地追逐新质生产力的项目,不仅导致地区间进一步非均衡发展,也破坏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盛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依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从而形成各自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分工特色。例如,教育、人力与科研基础强的地区聚焦原创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形成新产业与新业态;生产制造基础强的地区注重发展全面自动化、智能化,打造全球制造业中的“灯塔工厂”。再比如,在发展数字技术与产业中,各地区可因地制宜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硬件产品研发与制造、电商与物流中心、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技术、算力平台等,形成差异化与特色发展道路,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与同质化发展。

  彭绪庶:“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因地制宜体现了实事求是这一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毫无疑问也要坚持因地制宜。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科技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和人才资源发展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任务自然存在不同。此外,各地区产业基础不同,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各有特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自然要有所侧重。只有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引导和支持各地结合比较优势,因势利导,探索符合各地国情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才能实事求是地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谈到的这些要点,都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如何把握这些要点?请您择一方面来谈谈。

  郑新业:为了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实现和应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全面考虑货币政策、财政支出、税收、环保政策、土地政策等全球性的政策因素。同时,这也是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的重要策略。新的战略布局将为全球消费者和企业资本带来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盛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跨越式的系统性进程,通过将新质生产力要素与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国家要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对重大战略性、先导性技术与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与重点研发,同时关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企业要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依靠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企业动能,不断推进技术与管理创新、数字化转型升级、低碳化、员工培训等。大型国有企业与龙头企业更需先行先试,率先垂范,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

  彭绪庶:当前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要素、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为我国实现创新引领、打破国际产业分工路径依赖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点是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速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经济大省有更好的技术、产业、人才和资本基础,与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和“高效能”特征高度吻合,有条件扮演“先行者”角色,有责任发挥“试验田”作用,也更有可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同时,发挥经济大省作为区域新质生产力高地和新质生产力增长极的“头雁作用”,有利于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溢出效应”,带动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译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