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新时代】让“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

2022-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乡贤”工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指导性、纲领性文件。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建设新乡贤文化”,首次将乡贤文化提升至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之中。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2年,《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指出,“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加大在青年农民特别是致富能手、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力度”。新阶段,切实做好“新乡贤”工作,发挥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乡村治理的“助推器”、乡村人才培育的“蓄水池”作用。

  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汇聚天下英才,人尽其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时代人才工作实践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方位培育好“新乡贤”人才队伍,引导“新乡贤”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勇于担当乡村振兴使命的人才队伍。

  培育“新乡贤”文化,以文化人,柔性治理

  悠悠桑梓情,拳拳赤子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实现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景,乡贤们要发扬“崇德向善、泽被桑梓”的乡贤情怀,帮扶村民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的“软治理”效能。将“新乡贤”文化融入新乡土中国,实现“新乡贤”文化建设与乡村治理有机融合,构建“乡土性”与“现代性”兼容并蓄的乡风、村风、民风、家风。厚植乡土文化,激活乡贤资源,汇集乡贤智慧,凝聚乡贤力量,通过基层协商、文化育人、道德感化、情理结合等多种柔性治理手段,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发挥乡情乡愁纽带作用,做好“新乡贤”统战工作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还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新乡贤”源于乡土、归于乡里,初心不改,步履不停。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既要做好传统统战工作对象的工作,又要重视新一代、新领域、新群体的工作。“新乡贤”是新文化、新观念、新思想、新技能的传播者,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宝贵资源。各级统战部门应以乡情、亲情为纽带,激发“新乡贤”活力、凝聚“新乡贤”智慧、汇集“新乡贤”力量,引导和支持“新乡贤”乡村创新创业。

  构建完善“新乡贤”工作体制机制

  引凤还巢,功在桑梓。构建完善“新乡贤”工作协调机制整体框架,全面形成中央顶层设计、省级指导、市级统筹、县级负责、乡级主抓、村级参与的“新乡贤”工作体系。新发展阶段,完善“新乡贤”人才培育机制,全面加强新乡贤人才队伍建设,营造适宜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完善“新乡贤”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激励等机制,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乡贤”人才队伍,鼓励驻村第一书记、乡村内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等在乡村就业创业,巩固拓展“新乡贤”组织基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水土一方各顶天,泱泱华夏重乡贤。各级基层政府要坚持加强党对人才的全面领导,做好新阶段“新乡贤”工作,充分发挥“新乡贤”的积极作用,共同谱写魅力乡村新篇章,打造乡村振兴新局面。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关键词:新乡贤;乡村振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闫琪)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