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4-04-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段丹洁)4月13日,“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研讨活动”在东莞举行。会议由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珠海)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联合承办。
  本次研讨活动以“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把农业建成现代大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聚焦以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以成果展示和讨论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共同探讨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为推进乡村全面产业探寻更多实现路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具体实践。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吕向东表示,预制菜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必须通过食品加工技术创新,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推动预制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的发展。要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激发乡村产业活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业增效、农村美丽、农民富裕的目标。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而今产业振兴也将是推进乡村振兴的致胜法宝。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副主任谢中武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入手,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换挡,促使乡村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预制菜产业的发展顺应了多元化消费需求、产业融合需求以及低碳化发展要求。目前,预制菜发展面临良好机遇,打造预制菜产业链,需要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实现预制菜产业带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党委副书记孔毅表示,产业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而人才振兴的基础是人才培养,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乡村才能真正的振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中心将与地方政府、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一批懂农业、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为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北京师范大学将继续强化与社会各界合作交流,构建中国特色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教育科技创新体系和智库资政服务体系,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更多智慧。
  发挥预制菜产业优势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党总支书记、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发布了《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报告。该报告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中心课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报告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研究成果简介、预制菜产业发展已逐步成熟、预制菜产业与乡村振兴已形成良性互动局面、预制菜产业已形成区域典型发展模式、金融支持赋能预制菜产业发展、预制菜产业进一步发展还面临四大现实困境以及预制菜产业发展需采取一些针对性策略措施。该报告重点聚焦预制菜产业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逻辑,总结各地区预制菜产业发展典型模式,现实困境和策略措施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雷明认为,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产业融合与城乡融合。要以第一产业为基础,推动传统农业“接二连三”,涌现出更多新业态,实现产业的融合。预制菜产业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城市,要发掘城市巨大的潜在市场,将农产品生产价值转换成市场价值,要通过城乡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表示,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预制菜产业是不可阻挡的未来发展方向,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抓住机会,推动预制菜高质量发展。中西部地区要挖掘地方特色,与发达地区形成差异化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用工业化、分工化、规模化的思维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海金谈到,预制菜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要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之下,以预制菜产业为载体,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要通过各个层面的战略合作,实现产业、人才等各个维度的互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凭借自身专业研究以及实践经验紧紧围绕“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就预制菜产业优势、发展模式、监管需求以及未来展望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研讨活动以“预制菜高质量发展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展开讨论,旨在凝聚共识,同时也揭示了乡村振兴过程中仍需解决的问题和提升空间。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宜居宜业以及农民富裕。预制菜产业是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的一次有益尝试。新产业的发展特点必然是产业的融合,必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驱动。预制菜产业形成的原因是通过产业融合增加附加值,通过产业联农带农,实现农民富裕,通过工业化理念推进新业态的标准化、规范化。乡村新业态的发展需要新的经营主体,把有限的资源,通过新的组织的方式,让农民受益最大化。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