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字文明时代的未来经济学

2024-04-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段丹洁)4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系成立大会暨“数字文明时代的未来经济学学术论坛”在京举行。当前,中国经济正由传统的制造业驱动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性驱动模式转变,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深化对数字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相关学科研究实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新设数字经济系,聚焦数字经济领域战略性、前沿性问题,着力打造承载经济学院数字经济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的教学科研实体,建设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数字经济教学科研团队,为满足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重大现实需求提供重要理论支撑与人才支撑。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经济学
  数字经济是数字文明时代新的经济形态,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形态,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数字经济系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也是回应时代需求、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系将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学科建设为落脚点,汇集学科力量,打破学科壁垒,以多学科知识聚变的模式构筑数字经济学科高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点,建设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数字经济教学科研团队,培养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世界一流复合型数字化人才;以知识体系为发力点,推动数字经济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建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期待年轻的数字经济系蓬勃发展、枝繁叶茂,走出一条新时代中国数字经济学科的发展新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介绍数字经济系和数字经济学科建设情况。他说,数字经济系的成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是经济学院推动经济学重大基础理论创新、培养一流数字经济人才和持续推进经济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经济学院的数字经济科研团队建设、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与教学上的长期积累与探索为其成立提供了充分的前期基础。数字经济系以建设数字经济一流学科为目标,以数字经济基础理论研究和数字经济前沿方法研究为两大主攻科研方向,重点关注数字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治理、数据要素市场、平台经济和区块链经济学等战略性和前沿性理论问题,并为包括人工智能经济学、复杂大数据计量经济理论在内的所有经济学研究领域提供前沿分析方法。
  深化新时代的数据研究与保护
  会上,与会学者围绕“数字经济学的一个基础问题:数据如何加载到学科体系之中”“数字经济学科的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理解新质生产力”“数据要素与数据经济学”“中国存在‘索罗悖论’吗?”“数据要素、数据资产与新质生产力”“市场设计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与社会公平”“人工智能:从技术奇点到经济奇点”等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围绕数据如何加载到学科体系之中这一数字经济学体系建设的基础问题从多维度进行分享。如何将数据要素的独特性质纳入经济学分析框架、数据密集型创新时代的数据产权如何保护、数据与合成数据占有领先者的垄断问题要否规范、公共数据如何定性和如何使用等,都是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下经济学的重要议题。她指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蓬勃、形态多样,实践层面的丰富创新为学术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希望学界共同努力,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学术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表示,数字经济专业是时代需求的产物,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极强的探索性。应审慎把握数字经济学科的交叉性,充分探索数字经济学科边界,尽快完善数字经济课程体系和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培养高质量数字经济人才,助力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他强调,数字经济系建设应处理好自主性与开放性的关系,既要重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也要坚持开放包容,充分尊重和学习全球文明成果。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洪永淼围绕数据要素与数据经济学主题,阐释了数据及其产生过程、数据的自然属性与经济特征、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与转移过程等内容。他强调,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数据要素具有许多重要新特征,其重要新特征催生新的经济形态与新的经济运行规律。对数据要素的经济学分析是数字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应充分重视数据经济学研究,以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发展高质量数字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可以从要素、结构、功能三个维度构建系统论以理解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系统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应大力寻求通用性技术创新,把握时代机遇。此外,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政策制定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也是重要研究议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引出“索罗悖论”,探讨数字经济当中总要素生产率的测度问题,阐述数字经济发展下总要素生产率变化,并提出了当前经济现象的几种解释原因。他指出,技术水平提升催生的部分经济现象无法被总要素生产率度量;当前不同经济部门的生产率变化存在差异,劳动力在不同部门间的转移会对经济部门的生产率产生影响;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山大学教授谢康以数据要素、数据资产与新质生产力为题进行发言。他从数据要素与数字化转型、数据要素与数据资产管理、新质生产力与配置效率等方面对主题进行阐述,并以隐私计算等为例详细说明了数字技术对配置效率的影响。
  中国运筹学会博弈论分会理事长、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孙宁以市场设计与数字经济为题,介绍市场设计的研究范畴,并通过无线电频谱拍卖、汽车牌照拍卖、碳排放权交易等实例阐释数据要素交易面临的实际问题与理论挑战。他表示,市场设计面向现实中实际存在的资源配置问题,针对性地设计有效的制度、规则。当前数据要素交易发展迅速,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做好底层设计十分关键,市场设计这一研究范畴对我国进一步健全数据交易市场、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陈斌开以”人工智能与社会公平“为题,阐述了数字技术对社会收入分配体系的影响,分享了数字经济时代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研究逻辑,并提出数字经济时代收入分配体系如何适应性改革这一命题。从学界进行的实证研究看来,技术进步对收入分配特别是税前收入分配有扩大的张力,二次分配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分类界定、教育与人工智能的竞争、反垄断等都是仍待进一步探讨的研究主题。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探讨了人工智能数字技术驱动数字经济增长繁荣的前景。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数字技术发展正在进入“奇点期”,对我们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广泛、深刻、持续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奇点”能够催生“经济奇点”,人工智能主导的数字技术群均是通用目的技术,可赋能各行各业。他指出,中国数字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能为“经济奇点”早日实现提供动力。此外,从技术奇点到经济奇点的过程中存在技术价值变现的滞后性,能够为“索罗悖论”的解释提供辅证。
  当天下午,来自全国的数字经济学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数字文明时代的经济运行新规律”“数字文明时代的经济学研究新范式与新方法”两个分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