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研讨会·首都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2024-04-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4月11日下午,宏观经济学研讨会·首都论坛(第321期)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主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彦斌出席研讨会并致辞。陈彦斌表示,宏观经济学研讨会于2007年创办,旨在加强对定量宏观模型的学术研讨,以更好地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定量模型研究中国宏观经济重大问题。至今,宏观经济学研讨会已举办321期,具有较广泛的影响力。宏观经济学研讨会·首都论坛是宏观经济学研讨会的高端交流平台,每期邀请国内宏观领域的中青年优秀学者进行学术讨论与深入交流,助力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陈彦斌进一步强调了高校学者在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中应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并介绍了《中国经济学研究手册》在推进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方面的积极进展。最后,陈彦斌介绍了近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宏观经济学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绩,包括成功举办了双清论坛(第364期)“经济增长理论与宏观政策优化”,并对未来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杜雯翠主持开幕式环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赵家章、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郭豫媚主持论文研讨环节。
论坛现场 本网记者 陈雅静/摄
  以数据测算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论文研讨环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志阔汇报的论文题目为《中国企业的成本加成率演变:效率提升还是竞争减弱?》。刘志阔以中国1999—2022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通过两阶段GMM法对大企业成本加成率的整体趋势进行估算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大企业的平均加成率持续上升主要源于企业间的再配置,突显了高效率的新上市企业不断涌入和扩张。由此,大企业的成本加成率上升由效率提升驱动,而并非竞争减弱的结果。点评环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冲充分肯定了研究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对企业成本加成率变化原因进行分解的创新价值,在此基础上刘冲在实证样本选取与实证方法等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鹏程肯定了文章的创新性与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并对该研究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郭俊杰汇报的论文题目为《老龄化与财政政策有效性》。郭俊杰提出,该研究采用局部投影方法(LP)测算了不同老龄化状态下的财政支出乘数,探寻老龄化对中国财政支出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以及老龄化影响财政支出政策效果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老龄化削弱了中国财政支出政策的有效性,并且主要削弱的是财政支出政策对投资的带动效果。老龄化对财政支出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点评环节,刘冲肯定了文章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并从核心变量选取、研究方法设定以及外部冲击度量等方面给予了建议。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郭长林高度评价了文章的现实意义,并从传导机制与文章写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李兴申汇报的论文题目是《美国货币政策与全球经济周期同步性》。李兴申在该研究中使用2001—2021年全球59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季度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了美国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经济周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美国货币政策宽松将造成其他国家经济周期与美国经济周期的背离,反之将造成二者之间同步性的上升。美国货币政策对网络边缘国家的经济周期运行产生更为显著的溢出效应。点评环节,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杨光肯定了文章的创新意义,从结果稳健性、指标选取、理论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郭俊杰认为文章的实证分析内容丰富且结果稳健,并从影响机制、工具变量、全球金融网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宏观调控应用于中国经济领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王启超汇报的论文题目是《智能技术进步与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基于需求侧视角》。王启超在模型中纳入高技能劳动和一般劳动的异质性劳动特征,论证了产品需求推动高质量产品供给的理论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人口规模较大而厂商固定成本较小时,智能技术的收入分布效应可以提升有效需求,并覆盖智能化生产所需的固定成本。点评环节,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郭凯明肯定了文章的创新性,在静态结果比较与文章写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徐朝阳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就模型构建思路与异质性设定等方面对文章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刘哲希汇报的论文题目是《中国货币政策跨周期特征及其效果研究》。该研究基于DSGE模型理论机制分析与SVAR模型的反事实仿真模拟,清晰地展示了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相比于逆周期调控的独有特征与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速目标缺口的关注程度明显增强,体现了鲜明的跨周期调节特征,跨周期调节使货币政策对产出的调节效果改善了30%—40%左右。面对短期冲击,货币政策跨周期与逆周期调节效果方向相同、互相促进;面对长期冲击,跨周期调节可以弥补逆周期调节因产出缺口“被动收窄”导致的力度不足问题。点评环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战明华认为,文章研究的问题重要,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并从模型构建、政策预期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梅冬州肯定了文章的现实和政策意义,并从货币长期中性等问题对文章提出了建议。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林建浩汇报的论文题目是《中国经济周期的新典型事实与新识别方案:2013—2023》。林建浩在该研究中使用小波分解和动态谐波回归模型对GDP增速进行频域分解,构建宏观经济波动的新型经济周期指标,利用新闻文本大数据和时变混频动态因子模型提取日度叙事经济周期指标,刻画了中国经济周期的新典型事实并提出新识别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大起大落时环比数据能够及时捕捉经济周期变化,基于日度叙事经济周期指标可以有效识别出新常态期间两次明显的经济周期转换。点评环节,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侯成琪肯定了论文研究的主题和创新意义,并就经济周期划分方法等方面对文章提出了建议。梅冬州认为文章内容丰富,从经济周期划分方法与文本分析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十位师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与会师生一致认为,本次论坛是一场高水平的宏观经济学术盛会,研讨论文具有重要创新价值与现实意义。未来,宏观经济学研讨会·首都论坛将继续定期邀请国内宏观领域中青年优秀学者,围绕中国宏观经济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的学术研讨,助力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与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