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健康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趋势

2024-04-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作为老龄人口大国,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任务重的发展态势,为健康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023年末60周岁及以上老人达到29697万人,总人口占比21.1%,健康养老市场规模大概达到7万亿元左右。从发展实际来看,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缓慢滞后,与应对人口老龄化要求差距较大,仍然面临经济支撑不足、整体质量不高、供需失配等诸多困境。此外,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诸多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尤其是积极老龄观、整合照护理念等思想观念广泛传播、影响深入,逐步成为引导健康养老服务科学发展的共识,同时数字技术加速发展正在为健康养老服务发展注入新动能、提供新模式。这些新形势新趋势为助推健康养老服务摆脱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遇、提供了条件。据此,深入研究健康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趋势,引导健康养老服务加快转型发展,对于推进健康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意义重大。

  积极老龄观下健康养老服务发展面临颠覆性变革

  在积极老龄观提出之前,人们往往会过多关注人口老龄化在减少劳动力供给影响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和家庭负担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认为老龄化导致社会向着不利方向发展,应通过促进生育、政策干预等手段,来减缓老龄化的发展。这是一种消极老龄观。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类社会在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模式和政策干预过程中,逐渐转变了以前的消极老龄观。1987年,《科学》杂志刊登的一篇题为《人类老龄化:普遍而成功》(Human Aging:Usual and Successful)的论文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历程,应当将其看作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成功的重要标志。1997年,西方七国首脑会议首次将“积极老龄化”作为政策主张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讨论范畴,由此开启了以积极老龄观倡导国际行动的先河。2002年,联合国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以“参与”“保障”“健康”作为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进一步强化积极老龄观的全球共识。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以“贡献”“功能发展”“多样化”等价值理念再度拓展与丰富了积极老龄观的主旨内涵。 

  我国在2000年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后积极老龄观很快成为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理念和政策基础。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作为规划发展专章;2021年底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强调,“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积极老龄观逐渐形成。

  在人口老龄化和长寿时代新形势下,积极老龄观是新时代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理念与战略取向,将推动健康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发生颠覆性变革。一是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转变。积极老龄观将老人的健康问题前移,既关注老年阶段的健康问题,也关注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的生命健康问题,进而构建全生命周期的连续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形成以预防为中心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有利于提升老龄群体的健康生存寿命,最大程度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年限,减轻被动照护带来的家庭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二是从“被动养老”到“主动参与”的转变。一方面,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延长退休制度;另一方面,创造老有所为的就业环境,充分调动大龄劳动者和老年人参与就业创业的积极性。三是从青年型社会环境向老年型社会环境转变。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并不完全来自于老龄化本身,更多是源于社会对这种变化缺乏必要和及时的反应、适应和调整。需要基于人口老龄化对现行的物质财富储备、体制机制、公共政策、社会软硬环境进行适应性调整,全面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整合照护理念下健康养老服务面临重塑性变革

  从整合照护概念的提出来看,整合照护源于整合服务理念的兴起和发展。二战以后,欧美国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出了一系列社会服务。这些服务种类繁多且各自为营,导致效率低下、资源分散,难以满足老人多元化的健康养老需求。在此背景下,整合服务理念于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并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正式运用到社会服务领域。整合服务追求服务协同性和连续性,进而形成更高的效率、更少的浪费、更便捷的服务供给。可以说,整合服务是一个涉及政府协同、组织调整、服务融合、政策配套、资金支持等一系列连续的过程,最终目标是解决跨越多类服务领域、多个服务供给主体服务整合问题,从而提高健康养老服务质量。

  从整合照护的现实需求来看,与年轻人服务需求的单一性不同,老人健康养老是多元融合性和连续性服务需求,既包括医疗、康复、护理等各种健康服务,又包括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购等生活起居的养老服务,还包括心理慰藉、日常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客观上需要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具有突出的整合照护功能,能够将各类主体多元服务协同于健康养老供给之中,以满足老人健康养老的多元综合需求。

  整合照护理念是新时代我国提高健康养老服务质量的核心理念与战略举措,将推动健康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发生重塑性变革。一是整合行政职能。在管理体制上,对涉及健康养老服务政府管理部门进修机构重组、职能整合。具体而言,包括对民政养老服务管理、卫健委的健康管理、发改委的健康养老项目规划、老龄委老龄事业工作职责等相关职能进行优化整合,以提高对健康养老服务的整合管理能力。二是整合体制机制。探索建立起统一的供给和需求评估、精准的资源分配、衔接转介、服务质量监控等体制机制,保障“康、养、护、医、心”等服务供需相互衔接、协同融合。三是整合服务模式。依托社区智慧养老平台,打破相关主体服务边界,全面整合机构、医护、社区、家属、物业、家政等服务资源,推进服务协同融合,打造集规范化、专业化、个性化、亲情化服务于一体的整合养老圈。

  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健康养老服务亟需加快数字化转型

  从健康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背景来看,应将数字技术与健康养老结合起来,加快健康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步伐。一方面,信息技术革命加速发展,为健康养老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5G通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终端等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重塑性影响,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健康养老服务总体上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面临经济支撑不足、需求响应难度大、供需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发展困境,社会化发展不足,远未将巨大的社会健康养老需求潜在优势转化为养老服务业健康繁荣发展的行业态势,老人多元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出现供需严重失衡的发展困境。

  从数字化理论逻辑来看,健康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正是数字技术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领域。数字技术能够提高健康养老供给效率,有效降低供给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养老服务发展的经济支撑不足难题;数字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响应老人多元、个性化、差异化的健康养老需求;数字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化解养老服务发展的信息不对称难题。从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来看,近年来,健康养老数字化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健康养老服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互联网+养老、智慧养老、人工智能养老、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等数字化养老积极推进,异彩纷呈。但从数字化转型实际情况看,由于转型中面临诸多挑战,总体转型成效不明显。

  加速健康养老服务发展模式数字化转型步伐,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大幅提高数字化转型水平。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数字化投入,全面改善健康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条件,要发挥好供给侧的主体作用,采用“政府前期投资+市场主体运营”“市场主体与科研主体合作投资+政府补贴”“大型企业投资+政府补助”模式,形成数字化转型合力,同时持续赋能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的能力。二是有效提高数字技术对养老服务“需求响应”强度。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数字化技术以及养老服务数字生态系统的养老服务“需求响应”强度,是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三是全面提升依托数字化破解健康养老服务信息不对称难题的作用空间。由于健康养老服务数字生态系统尚未建立,目前难以有效化解信息不对称难题。为此,除了激活内在发展动力外,需要从政策配套、数据资源优化、系统构建等方面,加速推进健康养老服务数字生态系统建设,重点建设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数字化生态圈。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 

关键词:养老服务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