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看中国式现代化

2024-04-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开辟的是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开创的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首次概括提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提供了宏阔悠久的历史视野和深远的战略考量。

  一、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看中国式现代化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主线。在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科学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由中国创造的,指南针等四大发明是对人类科学技术的巨大贡献,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前中国人沟通亚欧、亚非的卓越功勋,玄奘大师西行印度引进大乘佛法,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发扬中土佛教,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为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友邦带去了中国的先进文化。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经过党的百年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伟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两个大局”,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二、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看中国式现代化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树牢“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的意识,坚持走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实体经济产生颠覆性技术影响,形成“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效应总和。中国式现代化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在网络强国建设和数字中国建设进程中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早日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遵循“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规律培育全社会的创新观念,营造更为浓厚的创新氛围和生态。

  三、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看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性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从总体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战略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强国建设目标的全过程贯穿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国从严治党三大抓手。从分项上看,比如美丽中国建设就包括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大环节,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八种生态系统。从区域上看,国家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体系分为板块、流域、城市群、单体城市四个层次。从进程上看,中国式现代化表现为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从格局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和各地微循环的总和。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和衷共济、共襄大业,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一定能披荆斩棘、扬帆远航。

  四、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看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包容性,集中体现在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发展理念上。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征程上,要使共同富裕取得更大进展,就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永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和推动下,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当前,中国和世界都饱受极端天气灾害,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在民族关系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十六个民族不可分、不可散。在宗教关系上,尊重彼此信仰自由,在宗教中国化大义上维持高度共识。在政党关系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商国是、发扬民主。在阶层关系上积极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在港澳台关系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遏制一切分裂行径。

  五、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看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庸》有言: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柔羁縻是古代中国和平外交的基本政策,维持了中原王朝与周边邻国数千年的和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和执政党党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大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始终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2023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而今正逢百年大变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未有变,中国外交的和平性质保持一贯。

  中国在发展上从不“筑墙设垒”,在安全上从不搞阵营对抗,在文明上从不搞文化霸权。中国永远是全球南方国家中的一员,始终以自身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刘启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栾永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