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热议中国经济发展优势

2024-03-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近期,许多国际智库、媒体和金融机构围绕中国经济发表了一系列观点,涵盖增长惯性、创新、人才红利、可持续性和吃苦耐劳等方面,具有一定启发性。笔者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梳理。参考借鉴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准确地认识中国经济,增强发展信心。

  一、增长惯性

  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最近,国际金融机构和财经媒体有关中国经济的预测普遍认为,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中国经济远未“见顶”,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世界银行(World Bank)预计,持续的政策支持和深化的结构性改革将重振中国的增长势头,2024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达到4.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4年1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报告中,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值为4.6%,比2023年10月的预测值高0.4个百分点。《日经亚洲》(Nikkei Asia)对经济学家进行的一项调查也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为4.6%,略高于2023年9月的预测。

  国际知名智库同样对中国经济充满乐观情绪。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级研究员、康奈尔大学教授、《金钱的未来》(The Future of Money)一书的作者埃斯瓦尔•S.普拉萨德的最新研究有力驳斥了“中国经济崩溃论”。他表示,尽管增长放缓并面临风险,但中国完全可以避免经济和金融崩溃。如果政府打好牌,人们可以为中国经济设想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温和增长更具可持续性。对于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非常驻资深研究员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来说,真正有价值的话题是:未来十年,中国怎样做才能实现GDP以4%—5%的速度继续增长?他的建议是:中国应制定政策,以使经济增长的重心从投资转向国内消费。2024年2月2日,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发表一篇题为《看好中国长期发展的三大理由》的署名文章,将中国称为创新领袖、能源转型巨头、资本市场强国,指出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预期有所提高,有力回应了近年来对中国前景的怀疑论。文章还认为,良好的政策正在推动经济增长。2024年2月16日,德国经济研究所(IW)发布研究报告,指出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为119亿欧元,比2022年增长4.3%。同时,2023年对华投资占德国海外投资总额的10.3%,是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二、创新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智库和咨询公司开始关注中国的创新优势。青年中国集团(Young China Group)创始人扎克•迪赫特瓦尔德认为,将中国视为模仿者而非创新者的看法已经过时。在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中国的创新新优势》一文中,迪赫特瓦尔德表示,中国的创新优势应归功于其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尝试新事物的意愿。

  世界经济论坛试图探索中国创新优势的独特之处。在《是什么让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独树一帜?》一文中,该论坛“创新者社区”(Innovator Communities)的成员们深入讨论了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指出作为20世纪的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已成功转型为面向未来的创新中心。在这一转变的背后,存在许多独特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如,中国强有力的政策提高了创新经济的效率,激烈的竞争和大量的用户反馈加快了企业的创新速度,技术与日常生活无与伦比的融合为技术型初创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同样加入了点赞中国创新优势的行列。在《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国制造2025”的加速器》研究报告中,该公司的资深研究员们表示:“我们相信,制造业创新中心将会成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加速器,成为中国制造协同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他们同时建议,中国政府在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样板工程时,“遵循‘政府领投、专业运营、市场买单’的商业原则”。

  三、人才红利

  近年来,中国的人才竞争力不断提升。2023年9月,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发布2023年世界人才排名(World Talent Ranking 2023),中国由2019年的第42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41位。同年11月7日,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等机构发布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简称GTCI)年度排名,按照五年平均值计算,中国由2013—2018年的第49位上升到2019—2023年的第40位。

  有观点认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人力资本是比投资资本更紧迫的问题。许多国际知名智库注意到,中国正在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美国乔治敦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简称CSET)发表《STEM毕业生的全球分布:哪些国家遥遥领先?》,使用可用的最新统计数据分析了2020年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毕业生的全球分布,揭示中国(357万)是全世界STEM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国家,是位居世界第三的美国(82万)的四倍。就获得STEM学位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而言,中国(41%)也位居世界第一,是位居世界第八的美国(20%)的两倍。加拿大亚太基金会(Asia Pacific Foundation of Canada,简称APF Canada)的研究人员指出,中国政府将国内人工智能的研究、应用和创新视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问题。为了继续支持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中国政府一直在大力培养下一代人工智能人才,不仅在高等学校,而且在基础教育学段实施人工智能教育项目,相关努力十分成功。

  四、可持续性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美国康奈尔大学约翰逊商学院新兴市场研究所的莎伊尔贾•邦•莎(Shailja Bang Shah)赞赏中国从“不惜一切代价的增长”(growth at all costs)向“高质量增长”(quality growth)的全面转变。她注意到,中国的“十四五”规划优先考虑增长的质量而非数量,并与实现低碳经济和“双碳”目标相一致。联合国支持的“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简称PRI)强调,近年来,中国已经将重点从经济增长的数量转向了质量。中国一直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坚定支持者。在国内,中国自身的发展重点,包括通过“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和“碳中和”等战略目标阐明的重点,与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一致。在国际上,中国的对外投资活动,特别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开展的投资活动,注重开放、绿色、清洁和包容的可持续发展,遵循高标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途径。从根本上说,中国的战略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致的。特别是联合国发布的2023年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危机时代,变革时代:科学加速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科学》(Times of Crisis, Times of Change: Science for Accelerating Transformation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肯定了中国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其“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和“2035发展目标”,并对中国采取的建设“公园城市”、推广改良炉灶等务实举措表示赞赏。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