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神奇叙事与情绪标记

2023-07-03 作者:王祥 来源:《中国文学批评》2023年第1期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摘  要:中国网络文学是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以大众志趣为依归,在世界大众文艺的源流中发生发展的大众文学,其基本形态之一是神奇叙事。从人类的艺术体验来说,神奇叙事基础性的效能就是帮助人类进行生命建构,并由此进入行为—伦理模式建构。研究网络文学可从大众文艺的神奇叙事形态出发,探讨网络文学的生命建构效能和情境—行为图谱建构效能,并从情绪标记入手,探究文艺体验效能、审美和伦理重构等理论问题。

关键词:神奇叙事;内稳态;效能;情绪标记

作者王祥,鲁迅文学院研究员(北京100029)。

  有效的网络文学研究,应深入其内部机能,探究其发生学原理。本文从网络文学神奇叙事形态出发,探讨其人类生命建构效能,阐述网络文学的深层情绪优化机制,从而对网络文学通过情绪标记达成的审美和伦理等效能进行深入解析。

  一、网络文学与神奇叙事传统

  研究网络文学,首先要认清它的基本面貌和源流谱系。中国网络文学是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以大众志趣为依归,在世界大众文艺的源流中发生发展的大众文学,其基本形态之一是神奇叙事,其突出优势和成绩是为人类创造了超越民族地区局限的新型神话——人类神话。网络文学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异端,神奇叙事也不是有了互联网媒介之后才有的文学形态。数千年来,神话以降的叙事艺术都是以神奇叙事为主流形态的,它们具有相同的创作观念,即故事世界中存在着掌握神力的角色,并凭借神力创造神奇事迹。以明清小说为例,不光《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是以怪力乱神为主的神奇叙事,写实小说如《红楼梦》、历史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小说如《水浒传》,也都充斥着神力想象和神奇事迹。

  网络文学以玄幻、奇幻、仙侠、修真、都市异能以及穿越重生引导的历史小说、都市小说为主流叙事形态,其基本构成要素如世界架构、角色体系、神力升级系统、情节模式,在古代神话以降的世界文学艺术史上,都有着清晰的传承关系。如玄幻、修真、仙侠等小说的神通法宝源自华夏神话、佛教神话、明清小说,而奇幻小说中的魔法源自欧洲神话、奇幻小说、奇幻电影,这些作品都以人物的修炼—战斗为主要情节。在网络文学整体生态中,本土想象资源和外来想象资源,又混合、搓揉、重塑,形成了许多新的神奇叙事形态。各阶段代表性作品如《飘邈之旅》《间客》《盘龙》《神墓》《佣兵天下》《兽血沸腾》《恶魔法则》《凡人修仙传》《放开那个女巫》《诡秘之主》《天道图书馆》《第一序列》《牧神记》《从红月开始》等,都具有某种开创性,创造了独特的神话世界、神奇角色,受到了世界各地青年读者的欢迎,它们的艺术成就和特色,与好莱坞电影同类神奇叙事如《星球大战》《超人》《魔戒》《复仇者联盟》《哈利·波特》《阿凡达》等相映成趣,共同让人类的神话创作进入了一个高潮期。网络文学与好莱坞电影、美剧、动漫、电子游戏等世界大众文艺,在想象资源上是共融共通的,同时事实上也已经形成竞争关系。这些新型的神奇叙事是人类神话传统想象资源与现代性理念的融合,表现了人类从历史上的一神教造物主的宰制下,争取精神自由,为自己建立秩序的精神历程,展示了新的人类意识和神话意识。

  对这种通过神奇叙事来重塑人类文明的文艺势态,学术界在学术意识和研究方法层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神奇叙事有什么“用”?是如何“发生”的?好莱坞电影、中国网络文学为何掀起造神创世大潮?对此若无恰当解释,网络文学研究、世界大众文艺研究以及神话研究就没有真正入门。

  我们知道,人类创造的古代神话,如希腊神话、圣经神话、北欧神话、印度神话、华夏神话,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和古代宗教的观念内核,是历史上君权神授国家观的信念基础,也是人类生命建构、灵魂建构和人格建构的蓝图,其影响至今犹在。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古代神话的精神建构的“法力”正在下降,所以20世纪以来人类重新创作神话,中国网络文学就是创作神话的主力军之一。各种神奇叙事为探索新型文明提供了基础,与古代神话创作一样,新型神奇叙事亦将伴随着人类生命建构和灵魂建构、宇宙探索和人类精神连接的历程。身在文明重塑潮流中的现代人,并未普遍意识到这种文明的蝶变意味着什么。

  从人类个体的艺术体验来说,神奇叙事基础性的效能就是帮助人类进行生命建构,并由此进入行为—伦理模式建构。对于网络文学研究者来说,从生命建构角度审视新型神奇叙事是必须的,也是最为方便的。古代文明具有生命价值内核,未来文明同样具有生命价值内核,因为人类文明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保障人类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当下中国许多网络文学代表性作品,整合了佛教神话、道教神话以及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等文化资源,在修炼—战斗情节的展开中,对人类生命的各种可能性进行了全方位的想象。人类身体各个部位与整体的锤炼、灵魂的各种修炼壮大的感受、人类对自然的体会、超自然力想象对人类生命建构的引领作用等内容,都得到了丰富的呈现。另外,我们也注意到网络文学修炼—战斗情节的想象,是世界性的“修炼”文化潮流的一部分。现代脑科学相关研究证明,禅修、冥想、太极拳等活动能够带来宁静、安心的心理效应,帮助人们加强专注力和自控力,获得健康平衡的精神状态。禅修、冥想等已经成为世界脑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生命“修炼”活动也在世界各地日益普及,这些研究也证明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创造自我肯定的正面价值感。网络文学的修炼—战斗—成神故事的阅读体验与禅修、冥想一样,可以促成读者向生命内部寻求信念,形成生命觉悟、自主成长的观念,这就从文艺阅读体验方面为人类生命优化提供了精神准备。

  网络文学并未颠覆文学传统,而是颠覆了“神创造了我们”的被动神话观和生命观,建立了“我们自我建构、自立为神”的主动神话观和生命观。它是神奇叙事传统的回归,就神奇叙事形态而言,网络文学就是“传统文学”。下文力图凸显神奇叙事的生物学价值,既是为了打开网络文学的宝藏之门,也力图引出人类的神话和大众文艺叙事传统的生命建构价值,进而重新梳理人类文学传统的价值谱系。这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和理解网络文学的属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神奇叙事的内稳态作用

  人类个体的根本任务是生存和繁衍,为此就要保障生物性的内稳态。我们从生物祖先(自脊椎动物到哺乳动物)那里继承了“内稳态”系统,即为了达成自身生存和繁衍目标,而努力保持内部平衡,如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系统的平衡和运行自如,一旦这些机能严重失衡或者失能,生命体就会被毁坏。人之老朽,亦是内稳态不能维持的结果。内稳态驱策生命体即时感知自己的状态好坏,并驱策有效的行为以调谐内稳态,这就需要非常高效的侦知、体验、行为机能,于是就进化出人类的心理系统。而情绪处于全部心理活动的中心位置,承担着事态评判、价值比照和决策中心的功能,反映了人们心理活动的定向趋势或准备状态。情绪系统围绕着内稳态而日夜不息地运行着,执行着我们身心调谐的意图。

  经过长期生命实践的优化,我们人类拥有了如愉快、悲伤、恐惧、愤怒等基本情绪的操作系统,以及相应的躯体表现机制。愉悦情绪用快适体验鼓励人们努力争取成功,帮助生命体争取生存繁衍所必需的资源,而悲伤、恐惧、焦虑、愤怒等情绪,以身心不适感、痛楚感促使我们进行反思和行为调整,以纠正错误。我们的恐惧、焦虑、愤怒等纠错功能的情绪,比愉悦激励功能的情绪更为敏锐,因为它们往往面对迫在眉睫的危机,需要促成当机立断的行为。

  人类的生命体是自我组织、自我驱策的,总是在围绕生存、发展和繁衍的目标,努力建构更好用的身心机制,建构一个富足的精神世界。为此,我们创造了神话、文学艺术,在神话、文艺体验中唤醒和优化感知觉—情绪反应,以帮助我们建构生命系统。我们与猿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我们的生命是通过文明不断自我优化的结果,而不仅仅是进化的产物。人类的生物学价值与动物的生物学价值,中间隔着一条文明长河。人类情绪系统贯穿着我们的生存、发展和繁衍的各种社会情境,包含着人类的行为预案。但我们的某些文明观念也经常把人类从生物界孤立出来,使我们忽略了与生物界的共生关系,意识不到文明成果如神话、文学艺术的生物学价值内核,导致文学评价系统不知如何面对神奇叙事。比如,神奇叙事对内稳态的作用是什么呢?

  我们的内稳态对于能量的匮乏始终保持高度警觉,以促使我们尽可能地占有资源、及时补充能量。我们永远渴望能量的摄入、生命内部能量充沛的感觉、力量正在成长的感觉,这些可以促进生命体和谐有序运行。即使是想象自己的“神力”正在增长,也令内稳态深感“宽慰”,使我们愉悦而又自信。衰竭无序状态及其痛苦反应,会让人停滞下来,把生命力量用于纠错,造成生命体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会干扰、阻碍人的发展进程。因此,内稳态总是驱策我们追逐能量充沛、成功自信的愉悦状态,情绪反应后面总是隐含着内稳态和谐化的需求。这就激发了神话以及大众文艺的神奇叙事倾向:通过神力想象和体验各种情境下的成功故事,让人类获得成长感和强大感,令我们愉悦,帮助我们掌握成长壮大的生命行为模式。而所谓“严肃文艺”“精英文学”则多用各种忧患意识调教我们的纠错情绪机制。在人类进化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就已经确定了神话、文学艺术的各种情绪频段,它们用自己的调性和故事模式优化了我们的情绪系统。

  受到人类个体欢迎的大众文艺作品,总是围绕我们的生命情感,特别是愉悦体验需求而构成故事情节,能够获得体验者好评的情节都有着鲜明的情绪主题。若作品达成了情绪的建构效能,我们就觉得那是一部好作品,虽然普通读者往往不能明确说出这种体验效应,但人们本能地追逐带来愉悦感的作品。对于情绪能力建构来说,最大的难度在于兼顾情绪能力的两极需要。我们对于有规律出现的,或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反复出现的威胁性事物或机遇性事物,倾向于形成模式化、标签化情绪反应,以迅速做出应对,并节省能量。同时,我们又对各种新异独特的情境保持渴求和兴奋,以提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大众文艺、网络文学的神奇叙事,通常针对我们的各种情绪建构需要,类型化、模式化地展开作品,如升级打怪故事、妖魔鬼怪角色、丛林搏杀情节,总是套路化反复出现的,但又在具体的故事情境和社会性事件、超能力的种类、角色的行为特征等方面,不断追求创新,用新神通、新行为、新情节给予我们新奇感、兴奋感,以扩张情绪能力的弹性空间。网络文学的神奇叙事用各种内在体验调适我们的身心机制,优化各种侦知、体验、行为反应机能,形成适用于各种情境的行为模式,以建构情境—行为运作图谱。事实上,几千年来的神话、文艺不断演进的这种情绪优化机制让人类变得更聪明了,而且促进了人类的合作,因为它们为人类装配了大体相似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图谱。为了更好地理解神奇叙事与我们的情绪体验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有必要深入考察文学艺术所带来的体验活动,因为正是依靠文学体验,网络文学的神奇叙事才能达到情绪优化等作用,从而实现自身的生物学价值。

  1.体验与文艺效能

  在神话和文学艺术的欣赏活动中,我们的体验结果有主体和客体两面的呈现,一面是主体的体验“效应”:人们的生命需求、精神结构如何在体验中发挥作用,体验者获得了什么自我建构的成果;另一面是客体功能的涌现:作品的形态、精神品质、艺术特性这些引发情绪反应的信号,在人们的体验活动中,能够发出怎样的光辉,达成怎样的“功能”。

  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层面的体验结果合并为“效能”概念,用这个更尊重体验者主体地位的概念,代替刻板的“功能”概念,这对于大众文艺乃至整个文学艺术可能都更有阐释能力。功能是一个标准化的概念,而同一个文艺作品在不同主体的体验活动中,其效果是千差万别的,使用功能这个概念,常常掩盖了文艺体验中必然涌现的个体差异性。文艺的效能概念有助于阐释世界万物嵌入我们主体结构的状态,也有助于阐释自我生命建构的过程。

  2.具身模拟和情绪标记

  文艺体验中的关键行为是情绪标记。我们在文艺体验活动中,大脑会进行“具身模拟”活动,即把文字表达的意义在大脑中用主观视角映射出画面来(如玉皇大帝的天庭)、用身体行为“表演”出情节来(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我们既可以模拟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也可以模拟完全想象出来的事情。心理学实验证明,想象一个动作就会激活大脑中用于现实世界中操控这些动作的部位,而且还会将大脑内部动作和感知系统用于记忆。而需要记住的事件具有情绪凸显价值,只要某个情境具有某种价值、存在足够强的情绪,大脑就会通过多种媒介习得场景、声音、触感、气味等,并通过这些线索回忆起这一切的经历。而一些重要的事情发生了,我们的身心机制就会做出反应,比如负面情态发生了,我们的躯体就会有不愉快的感受,警告我们注意危险的结果。因此,心理学家达马西奥认为,情绪是一种“躯体标记”。“躯体标记”假说强调了情绪的生存适应意义和身心一体的观念,动摇了笛卡尔以来的身心二元论观念。

  在此,我们把文艺体验中的身体反应和感受——那一连串的神经连接、记忆的信号线索、对生存繁衍价值的提示效应,以及相应的躯体行为——称为“情绪标记”。一般认为情绪包括身体机制、内在感受和外显行为,情绪概念比躯体概念具有更大的价值范围,对于探讨文艺体验活动更有针对性。情绪标记可以提示我们,内稳态驱策了我们的情绪活动,它是事物重要的价值尺度,决定了情绪的调性(从快乐到不快乐)和强度(从低兴奋度到高潮状态),情绪本身也会按照情绪能力成长的需要,来决定自己的强度。我们的感受和记忆是按照情绪的调性和强度,来建设与生存繁衍相关的经验教训和意义的。我们的大脑中可能遍布各种标记重要性的“情绪绳结”,正如原始人结绳记事一般。情绪标记的三个组成部分如下。

  其一,内稳态这个生物学价值尺度,与作品的兴奋性信号相结合,通过情绪调性和情绪强度,塑造具身模拟的状态。对于文艺体验来说,具身模拟并不是忠于事实的,而是按照内稳态意义的引导、情绪的调性和强度重构事件或故事情节的情境和感觉,让许多神经通路莫名兴奋起来,共同塑造体验效应。

  我们可以具身模拟出令人快活、舒展、昂扬的情境,也可以具身模拟出令人痛苦、焦灼、紧张的情境。我们的大脑可以不需要实际生活和实际故事情节给出理由,而自己演绎自己想要的悲喜剧剧情。在同一部作品的体验中,不同的人或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可能会模拟构造出差异极大的情境和角色状态。同时,小说、影视剧等叙事艺术是关于人物行为的艺术,其情节越是富于动作性(连续的人物动作和冲突,能够增强情绪兴奋度),我们大脑中的具身模拟就越是活泼生动。神奇叙事中超现实的神奇情节是建立在身体动作和身体感受基础上的,具身模拟也是理解神奇叙事的基本通道。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创造叙事艺术或神奇叙事,就是因为拥有具身模拟的能力,并且在具身模拟实践中进一步增强了这种能力。具身模拟既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创造世界的基础。

  其二,体验活动中的情绪高潮,为意义定价。文学艺术有着自己的意义定价方式,那就是高潮体验。网络文学中许多作品是用强烈的行为冲突和主角的胜利来建构高潮的。在具身模拟活动中,主角疯狂战斗获得胜利的高潮情节拉升情绪值,为读者带来迷醉、狂喜等高潮体验。生命体会通过多巴胺、内啡肽等愉悦物质的喷涌,来创造出真实而强烈的感受和记忆,并且人们还会不断回味这些体验过程和记忆,强化其“真实性”和重要性。而高潮体验的强度与事物的价值意义、正义性往往成正比。

  其三,快乐而“真实”的内心经验会促进我们认同、模仿人物行为模式,从而在我们的大脑中铭刻各种情境—行为运作图谱。我们可以把这种情绪标记中最关键的行为,想象成在大脑中印制电路板。有效的文学阅读如同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独特的电路,创造了大脑运行图谱,它们通过有意义而难以被遗忘抹平的神经连接,建构了我们的内在生活范式,给我们留下了有益于生存繁衍的情绪标记。如此,文艺体验活动就创造了内在生活“真实的经验”,并指明了我们的行为方向。

  3.愉悦情绪塑造积极的生命状态

  大脑具有可塑性,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最好礼物。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和动作训练,来重新塑造大脑的功能。脑科学研究、心理治疗和康复实践证明,针对中风病人某个脑区病变所导致的语言或四肢失能,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和动作训练,在相邻脑区重建神经通路,从而恢复身体机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愉悦的文艺体验,可以创造新的大脑神经连接,重新设计大脑的运行图谱,改变生理和精神疾患带来的精神障碍。愉悦情绪也能促进大脑的神经元再生,帮助生命体保持细胞端粒长度,从而延长我们的寿命。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情绪风格,其大脑运行机制也具有自己的特色。许多人一旦陷入恐惧、惊骇、焦虑情绪就难以摆脱,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皮质某些区域的激活水平较低,因而对于边缘系统主导的恐惧、焦虑情绪缺少调控的能力。有时这两个脑区互相较劲且边缘系统获胜,把生存威胁相关神经通路过度激活,会让人以为即将大祸临头,产生强烈的求救念头。除非是正在写作“生存警示录”而需要体验恐惧感的作家,否则最好多看一些网络小说,让快乐神经回路——多巴胺、内啡肽回路活跃起来,在脑海中增加积极行动战胜人生困境的“经验”。

  这种积极想象会带来积极结果的心理学认知,早就被用于体育训练。许多实验表明,运动员躺着默想做出准确的击球、投篮动作,默想取得好成绩、赢得胜利、享受欢呼的景象,对于提高成绩、享受比赛非常有效,因为这在他们的大脑中建立和强化了正确行为的神经连接。而总是担心失败的人往往就会真的失败,担心哪个动作,哪个动作就会变形,因为这在脑海中建立和强化了负面行为神经连接。

  为什么大众文艺中大团圆结局是最为常见的模式?为什么网络小说主角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套路化”作品,会受到全世界读者的普遍欢迎?正是因为愉悦情绪标记能够塑造积极的大脑神经回路和情绪风格,所以反复阅读快乐模式的神奇故事就具有治疗作用,正如反复吃同一种药才能治病。

  超现实的神奇叙事,创造了现实生活不能给予我们的精神活动,创造了依靠神力战胜敌人的“胜利经验”。人们体验力量的成长感、自我肯定感和秩序感,与理想角色、理想行为、理想状态相融合,能够建立大量积极行为——快乐体验神经回路,从而有助于身心机制按照积极状态运行,丰富了我们的身心反应模式。欣赏《西游记》《哈利波特》《魔戒》以及《盘龙》《间客》《诡秘之主》会影响大脑,因为这些作品的阅读体验创造了独特的想象、神经回路和情绪反应模式。创造一个好故事,就意味着在人类大脑中具有铭刻情境—行为运行图谱的无穷潜力。

  人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尤其是青少年对神奇叙事具有本能的偏好。重要的不是神奇叙事与现实生活有多少相似度,而是神奇叙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神奇叙事开发了大脑,优化了我们的生命体,从而让我们具有显著的获得感、成长感,所谓文艺的娱乐功能、寓教于乐,皆源于此。

  三、网络小说的快感体验与情绪优化

  网络文学往往按照愉悦情绪的体验—优化需求,来创设情绪主题,构成各种情节模式,达成各种效能,因此我们需要深入讨论网络小说的快感体验问题。

  1.愉快情绪的体验目标和挑战

  人们获得成功,就会感到喜悦,这是我们生命体的快感奖赏机制在发挥作用。愉快情绪体验会使人更有创造性,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带来更多欢乐情绪体验,因而愉快情绪对我们获得幸福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寻求快乐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动机,也是欣赏大众文艺作品的主要动机。快乐体验是成功人生的起点:你做了一件小事,获得了一点小小的进步,就唤醒了快乐情绪,让你对带来成功的行为模式产生信心,会驱策你付出更多的努力,应对更大的挑战,去追求更大的成功,获得更多的快乐。如此螺旋上升,就不断优化了你的愉悦情绪的机能。唤醒、优化愉悦情绪的过程就是成功的网络文学神奇叙事的基础结构。

  然而,文艺创作面临着一个永久性的挑战:让读者或观众感到“爽”并非易事。这里的主要障碍是源于进化的、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对愉快心境的习惯化适应,快活心情总是难以持久。在严酷的丛林生存环境里,那些获得了猎物或战斗胜利,就感到自满而不去谋划下一步行动的原始人,将会冻饿而死,妻儿也无法生存。而那些有所获得却对成功快感迅速习惯化的人,才会集中精神寻求新的目标,并且为行动迟缓感到焦虑,因而不断努力,在自然选择中获胜,留下更多的后代。焦虑者生存,这就导致人们的大脑中默认的情绪模式就是忧愁,很少有人能够整天保持快乐心境。因此人类经常处于快感缺失的状态,难以获得快乐带来的好处。人们需要文艺提供各种滋味的快感体验来补偿快感缺失,培育我们的创造能力。从丛林社会的篝火晚会、祭祀活动的歌舞放纵,到现代小说、电影、电视剧的复杂的快感激励,人类始终走在一条对抗快感习惯化的道路上。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网络文学“爽点”的设置和作用。

  网络文学开掘的各种“爽点”,遍布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唤醒—优化了人类各种层面的愉快情绪,帮助读者战胜快感习惯化,让我们对快感奖赏机制更为敏感;帮助我们利用各种愉快感受推动自己的努力,把我们负责任的积极行为与愉快激励紧密结合起来,达成了愉悦情绪机能优化的目标。这首先就需要“升级”,在网络小说的神奇叙事中,神奇能力的职业(如魔法师)升级体系建构的心理基础,就是人们对抗快感习惯化、追求快感体验兴奋度递增的需求。在一些网络小说的神奇故事中,主角凭借绝对力量,创造自己的世界成为主宰,为万物建立秩序,已经是日常性任务,这正是唤醒—优化愉悦情绪任务所需要的升级到“至大”的体验。

  激发快乐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创造意外。当我们意外获得成功,情绪兴奋度会比较强烈。多巴胺激励系统是针对意外和冒险而进化的,它根据意外和冒险程度的大小来计量奖励程度。正是因为冒险精神和多巴胺系统的进化,使智人的后裔走遍全球,而且谋划进军宇宙。我们的期待感和意外感相互博弈,创造了惊喜效应。

  仍以修炼—战斗情节的网络小说为例,整个升级体系的完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天天升级,在升级后的情节松弛平缓阶段,容易让读者流失,这就应增加意外的危机挑战,在人们猝不及防的时候,或者在痛苦与快乐交织中,遭遇快感体验。这种快感体验往往就更为强烈,因为情绪反应的波动幅度越大,我们的生命体越会高估快感的价值,给予高价值的情绪标记。因此,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所有的修炼—战斗情节小说,都看成冒险小说,主角在冒险情节中总是遭遇意外和机遇。

  2.不适情绪的转化和快感机制的优化

  愉快和不愉快都是情绪功能的一种涌现。愉快情绪反应从来不是孤立出现的,从恐惧、焦虑、愤怒等痛楚不适的情绪状态向快乐情绪状态转化,才是更有生存适应意义、更加强烈的情绪反应过程。这种情绪转化过程帮助我们辨别不同程度、调性的情绪,让我们善于利用痛楚不适情绪的纠错机能,更能承受痛苦而避免脆弱状态;帮助我们养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把不适情绪当成进步激励的行为模式。这是情绪机能优化的高级目标,只有那些勇敢的作者才能做到这一步。

  恐惧、焦虑、愤怒是相互缠绕的情绪。恐惧是人类最早进化出来的情绪,主要功能就是用难受、震惊等感受,提醒生命体躲避危险,让我们依据情境做出逃跑或战斗的行为决策。焦虑是一种令人身心不快的、侦测范围较广的、针对可能的威胁发出的预警信号。愤怒是战斗的前置情绪体验,它用冲动性身心反应,激发人类以尽可能大的决心和力量,打击侵犯自己的敌人。恐惧、焦虑情绪经过愤怒情绪的调整,把我们的对抗性力量引导、输出到对手身上,这就驱动文艺作品对敌人角色的创设。

  现代人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生存威胁和机遇的信号不再如原始丛林中大型动物一样明显。社会性威胁常常具有不确定、难以应对的性质,所以人们经常会处于轻微的恐惧和漫长的焦虑之中,产生慢性压力和失控感。这就需要通过文艺体验,感受到“威胁已经解除”的信号,抹平不适体验和身心损害。

  在网络文学的修炼—战斗情节小说中,恐惧、焦虑、愤怒情绪的唤醒、引导和转化,具有重要的情节组织功能。这些小说包含了生物性的丛林恐惧、焦虑与社会性的人际冲突恐惧、焦虑,如生存威胁的各种代表性情境有:你(读者所代入的人物)正处在能量耗尽状态或生病、负伤情境中;你与同伴争夺父母、家族、宗门的关怀,却被他们抛弃;你正在被巨型食肉动物追逐;你正被敌人伏击或正要伏击一个敌人;你的盟友很少或盟友正在背叛你;你的战斗成果或事业成功可能被他人夺走;你经历配偶、伙伴的死亡;你处于战斗的失败过程之中。例如,在《盘龙》《凡人修仙传》《间客》《第一序列》等小说中,主角不断经历生命体吞噬和搏杀、门派势力斗争、部落国家领土战争、种族战争等事件,他们修炼、战斗、升级、成神,不断经历磨难,不断向上攀登,把恐惧焦虑愤怒情绪转化为胜利快感。

  小说中这些生存威胁都会给读者创造出恐惧、焦虑的情绪标记,而读者又会在愤怒和不甘情绪帮助下,体验主角奋力搏斗、闯出生路的历程。通过成功快感体验,读者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挫折感冲刷而去,把累积的紧张感松弛下来,同时也在脑海中设置了许多危机处理模式,从而创造出奋斗、胜利、快感体验的系列情境—行为图谱。此类修炼—战斗情节小说的阅读体验与原始人通过舞蹈与祭祀活动获得神的力量、消除邪魔威胁的胜利体验是相似的。

  四、情绪标记的审美和伦理建构效能

  人类祖先在创造神话时还没有产生文艺理论,后来有着普遍影响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艺理论多是面向现实人类处境而建构的,而阐释大众文艺中的神奇叙事往往比较粗疏。从人类神奇叙事的生物学价值起点来看,网络文学首要的、基本的效能是情绪唤醒—引导—优化,并通过情绪标记的中介达成其他各种效能,如审美和伦理等效能。

  1.情绪标记通向审美

  我们为什么觉得某些事物是美的?从生物学起点来看,答案很简单,即能够有效引发我们情绪反应、印刻情境—行为图谱的事物就是美的。美感是情绪活动的产物,对于我们的生存、繁衍有重要价值的人类行为或行为对象,我们就会给予情绪标记。情绪标记产生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它把某些事物整合进我们的主体结构之中,让我们记住重要的事情,形成有益的行为习性,以建构更好的自己,从而让我们实现了审美性占有,获取了审美愉悦感。

  情绪标记有两方面的审美指向,一是指向情绪活动的主体,二是指向情绪活动的对象。我们可以从悲壮情感体验考察主体的情绪标记过程。悲壮是明知可能失去生命的悲伤感与自我牺牲的壮志豪情的混合,是对生命的珍惜与对死亡的蔑视的奇妙结合,是一种奋不顾身的牺牲态势。它让人悲伤,却能驱动人们去牺牲,这就说明它用情绪标记把生物学价值转化为社会学价值。悲壮情感起源于保护妻儿的本能,这种与生存本能相悖的人类情感,具有重要的人类种群生存适应的意义。人类种群生存、繁衍的策略,带来男女两性生物性功能、信念和情感倾向的分化。女性在繁衍后代中承担重任且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因而获得男性的保护和奉献就比较重要。只有拥有物质和安全的保障,繁衍活动才会顺利进行,所以人类在漫长的生存历史中不断强化这样的信念:男性应有奋斗精神,愿为繁衍后代、保护妻儿而奉献、牺牲,其中就有进化的生物性因素和社群激励因素的双重作用。为了保护后代而甘愿牺牲自我,这种生物性悲壮情感在许多动物身上都能看到,但人类的悲壮情感获得了更系统的发展。

  悲壮审美意识产生于英雄神话和英雄悲剧。在以男性为主角的悲剧叙事中,悲壮情感的营造是一个光荣的传统,经过神话、文艺、宗教的生命建构效应,悲壮情感适用范围扩大化,让人们可以为特定价值观而慷慨赴义。网络文学不仅接续了快乐体验的大众文学传统,也接续了人类英雄神话和古典悲剧的精神传统。如网络小说《间客》《匹夫的逆袭》《狼群》中的各位主角不是神,不以超能力见长,但具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慷慨赴义的情怀,在死亡危机和极度身体痛楚的重压之下,为正义而战、为家国而战、为亲人而战,明知可能失去生命却毅然挺身而上,呈现出敢于牺牲的精神。

  在文艺体验中,悲壮的情绪标记是这样形成的:在英雄行为模式的感召下,我们把私斗的欲望转换到为群体牺牲的冲动,获得社会崇敬的欲求让我们把社会性价值嵌入内心图谱;唤醒生命搏斗本能,为高烈度行动进行生命预备,让人体验到挣脱生存本能束缚、生命力量上升的感受;让人把牺牲预期和自我赞许联系起来,建构坚毅、勇武品格。这种深沉、崇高的感受让人把身心磨练与死亡的体验历程,转化为真切而强烈的高潮体验,在热血澎湃中,精神得以净化,因此具有强烈的快感。其价值转换认知是我们付出了自己,收获了精神升华,畅想自己将在群体记忆和神殿中永生。悲壮之美建构了烈士精神,对热血男儿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英雄之牺牲与团体精神密切相关,人们用祭奠牺牲英烈的庄严仪式,弘扬悲壮崇高情感,在任何一种权力结构中,都把呈现悲壮与崇高之美,看作是最优等级的叙事任务。

  而当情绪标记指向外部对象时,与人类生存繁衍相关的一切事物都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如神奇叙事中的怪物,就是通过情绪标记活动而成为审美对象的。自古代神话开始,人类发展出一个伟大的艺术传统:怪物神话传统。网络文学极大地继承发扬了这个传统,每天都在创设各种新的妖魔鬼怪角色,以及打败、驾驭它们的行为模式和法宝,发展出各种打怪故事模式。可预知的威胁是敌人,不可预测的绝对威胁常常被象征化为恶魔或僵尸。它们只有一个行为动机:吃你或同化你。它们可以在没有明确利益目的或观念理由的情况下,威胁到你的生存,而它们的形象总是兼有食肉动物、病人、死人的躯体特征,与人类相似而又显著异化。这种角色特征有助于我们用象征手段把外部威胁强化为绝对信号,促使我们产生厌恶、回避、惊异等情绪,强化我们的生存警觉。而其中战胜恶魔、僵尸的故事情节,则训练我们应对绝对威胁的能力。还有某些不确定的威胁被我们象征化为妖怪(或兽人),它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可以吃人,然而也会与我们进行某些合作,乃至发生情感交流,所以妖怪(兽人)其实是一种有魅力而善恶不定的对象。在修炼—战斗情节的网络小说中,妖怪(兽人)品种比恶魔更多,是一种性格变化剧烈、外形和行为令人眼花缭乱的角色,已经形成丰富的象征和标签谱系,帮助我们分辨和驾驭不同程度的危险和机遇。

  我们在阅读怪物神话的体验中,通过情绪标记把威胁和机遇明确化,通过打败或驾驭怪物的胜利体验,产生应对危机的确定感、松弛焦虑感、解除慢性压力,这样就驾驭了异己力量并把它嵌入我们的认知图谱,成为主体精神的一部分。

  2.情绪标记通向伦理

  人类的情绪标记是生物学和社会学共有的价值范畴。作品好不好,伦理态度是否正确,我们的身体感觉会给出答案。伦理建构若违背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生物学价值,就必然虚空如幻影。我们的伦理和信仰建构,都与反复的文艺高潮体验有关。文艺高潮体验意味着我们突然感悟到了精神成果,瞬间产生了强烈的获得感和愉悦情绪反应,意味着我们感知到在自我建构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在我们的大脑中,情绪高潮和对神秘情境、绝对力量的体验活动,发生在同一片脑区,通过同样的神经回路进行。我们的生命体倾向于认为,让我们产生高潮体验的神奇力量是真实的、伟大的、不可否定的,也只有这样的力量才是可信仰的。高潮体验帮助我们形成了信念的体验—认知逻辑,在我们的大脑中高潮—信仰标签具有显著的行为指引作用。

  成功的神奇叙事都会创造情绪高潮和情绪体验对象。天堂、伊甸园、天庭、地狱,对于需要它们的人来说,它们就是神圣而真实的,是能够带来深刻的情绪体验的。也因此,神奇叙事常常具有久远不衰的思想伦理效应。网络小说中的创世神话叙事借鉴了古典创世神话的绝对力量主宰世界的范式。当修炼—战斗情节带来主角的成长时,主角掌握了绝对力量成为世界主宰,成功快感达到了高潮,就倾向于超越世俗欲望,而化身为宇宙公共利益的裁决者、公平秩序的制定者,从而带来更深邃更持久的意志实现的快感。这就通过情绪标记优化了体验者的思考效率,我们可以调动已经内化了的伦理观念,来判断世界上的现象。网络小说的神奇叙事的思想伦理表达,也常常诉诸快感奖赏机制和惩戒机制,用主角大获全胜来褒奖正义行为(给予体验者激励情绪标记),用人物的肉体痛楚和死亡惩戒其罪错(给予体验者纠错情绪标记)。在神奇故事中,奖赏与惩戒往往是共存的。网络文学为什么能够参与新型文明的重塑进程?正是因为网络文学像古代神话一样,是人类集体欲望和伦理的表达,捍卫着人类生命体的生物学价值,提升其社会性价值,不知不觉地按照人类种群的公共秩序需要勾画精神运行的轨迹。

  从情绪标记及其效能出发,可以找到网络文学研究的适用方法,建立新的方法论意识。我们可以把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神话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等多种方法贯穿起来,为分析网络文学创作特征和社会功能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如此研究网络文学,才是最为有用和有益的。这将是笔者在本文思考研究的基础上持续深入拓展的方向之一。

  本文注释内容略

原文责任编辑:马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