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年第2期目录

2022-07-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年第2期

摘  要:《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年第2期目录

关键词:文化;客观性;文明;党史;研究方法;金冲及

  ·专题研究·基本概念再反思·客观性

  客观性、因果性与自然律

  摘要:因果和自然律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围绕因果和自然律是否可以被还原产生了大量的争论。与当代主流的还原论相反,一种观点认为因果和自然律都是不可被还原的,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这种客观性并非物理对象意义上的客观性,而是一种实践的客观性。人类漫长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实践使得我们可以坚持一种因果和自然律的客观立场。进一步认识到实践客观性的合理性对于我们理解其他相关哲学问题也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客观性 还原 实践 因果

  作者梅剑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太原030006)。

 

  本质的形而上学——一个批判性的概述考察

  摘要: 形而上学是一个经典哲学问题,但其引发的争论层出不穷,一度成为哲学家激烈批判的对象。当代呈现出形而上学复兴的迹象,肩负着改造、构建自身话语对象的任务。要进一步考察当代形而上学比较有代表性的本质主义,关注对象本质的两个问题:本质的本体论,涉及本质与实体、本质与存在等关系;本质的认识论,涉及本质先天论、本质后天论、本质混合论。当代本质主义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时期,但其中隐藏着诸多问题。关于本质是什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反思。

  关键词:形而上学 本质 实体 存在 先天 后天

  作者代海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5)。

 

  以自然科学为典范的一元论理论观

  摘要: 近代科学革命以来,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功促使人们设想这种研究模式的普遍适用问题,催生了“以自然科学为典范的一元论理论观”。与这种观点相对立的主要有不以自然科学为典范的一元论理论观和二元论或多元论的理论观。前者在事实上已经破产,后者往往主张自然对象与人文对象有根本区别——如前者的普遍性、可重复性、无目的性、简单性、数学性,后者的特殊性、历史性、目的性、复杂性、非数学性等,从而要求两门不同科学的存在。然而这种“区别”并不存在。自然科学的典范意义在于,它是人类运用感官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理论研究最先取得的和最为确切的成就,它为更广泛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关键词:理论观 一元论 二元论 自然科学

  作者高超,吉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长春130012)。

 

  ·学科反思·

  中国刑法学的发展方向

  摘要:近年来,狭义刑法学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总体来说,刑法学科对国家治理的服务功能不强,在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的处理上存在两个极端,刑法学领域的批判性有余、建设性不足,刑法理论与民众法感情存在一定距离。刑法学科的发展应当做到事实学与规范学并重,为国家治理决策提供实证依据与理论基础;应当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并重,使刑法学研究既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也呈现具有原创性、普遍性的成果;应当做到批判性与建设性并重,重视理论的积累而非替代,使刑法理论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使刑法学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应当做到专业性与通俗性并重,既要充分了解真正的民意,实现保障人民权益的根本目的,又要善于与民众沟通,使先进的刑法理念及其实现得到民众的支持。

  关键词:刑法学 事实学与规范学 民族性与世界性 批判性与建设性 专业性与通俗性

  作者张明楷,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中国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定位与发展路径

  摘要:中国艺术社会学既是艺术学理论的交叉学科,又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双重学科定位也带来了三个发展困境,即艺术学与社会学的隔阂状态,重思辨研究、轻经验研究的总体格局,重外来理论、轻本土现象的基本情况。为此,可以从融通艺术学与社会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形成思辨研究与经验研究并重的格局,从本土艺术现象出发提炼生成理论等三方面推进艺术社会学发展。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加强艺术社会学各分支学科之间、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对话,加强理论与理论、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对话,可以更好促进中国艺术社会学繁荣发展。

  关键词:艺术社会学 学科 理论 经验 对话

  作者卢文超,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南京211189)。

 

  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困境与新进路

  摘要:中国历史人类学是一门在与西方主流理论对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中国历史人类学在理论观照和研究方法方面存在诸多困境。这些困境集中体现为无法突破田野作业的限度,因过度强调“社会科学化”而带来跨学科的迷失,以及难以妥善处理“边缘”与“中心”、“小地方”与“大历史”的关系等方面。近年来,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试图不断突破原有的困境,体现出内部调适的积极努力和新的进路,在研究内容、学术脉络、问题意识、理论方法、学术评价等方面显示出日渐鲜明的中国特色。

  关键词:历史人类学 内在调适 学科体系

  作者代洪亮,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济南250022)。

 

  ·学者聚焦之金冲及·

  书写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史——读《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摘要:金冲及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是近年来的一部史学力作,作为一部以政治史为主体的20世纪中国通史著作,在借鉴此前同类著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研究时段与架构、论述宏阔与精深、史料与写法等方面,均有很多展拓。该书秉持“民族/国家”研究视角,以中华民族复兴为主线,对百年中国大历史展开论述;重视“世纪”意识,贯通晚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段,从整体上把握20世纪中国和世界大变动,成一家之言。如此的“大历史”著作,对日渐“碎片化”的近代史研究现状而言,具有特别意义。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作者李在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101)。

 

  从历史深处探寻人物全貌——金冲及中共党史人物研究的几个特点

  摘要:金冲及先生是著名的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尤其在中共党史研究领域,几十年来发表了大量填补学界空白的研究成果,他所主编或共同主编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等中共领袖人物传记,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的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建立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回到历史现场,尽可能接近历史实际,对人物的评价力求公正;将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充分考察了历史的复杂性;注重夹叙夹议,在历史发展的关键之处常常出现具有“提神”作用的点睛之笔。

  关键词:金冲及 中共党史 党史人物研究

  作者邵建斌,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80)。

 

  回到真实的历史场域——金冲及史学研究成就述评

  摘要: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金冲及先生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思考历史、分析历史、书写历史,在史学研究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复旦大学,金冲及先生不但在三尺讲台上挥洒激情,还为我国近现代史的学科与教学体系打下厚重基础。在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期间,金冲及先生主编并撰写了一批权威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传记。离休后,金冲及先生积极响应号召,继续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研究工作,为广大读者奉献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金冲及 中国近代史 党史研究

  作者张燚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北京100872)。

 

  ·学术新论·

  正史与《今注本二十四史》

  摘要:有清一代,开始把“正史”作为二十四史的专称。用“正史”一词来标记历代史籍,目的是形成一种历史文化的认同。对王朝正统的确认,是建立历代统绪的基础。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二十四史整理工作,其缘由在于,一方面,二十四史是中国政治历史文化基本载体,传达了古代政治文化的共识。钩深可以致远,阅读这部史籍,可以把握历史演进的时间轴,可以更清楚知道我们今天所处的位置。另一方面,毛泽东喜爱古史,但并不泥古非今,不达时变。他知道循旧才能布新。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研究最基本的典籍。对这部典籍的系统整理,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今注本二十四史》 正史 历史研究 文化传承

  作者孙晓,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101)

 

  反思“行动中的文化”的理论逻辑

  摘要: 中国文化社会学正呈现方兴未艾之势,但其学术传统仍有待塑造,而对西方文化社会学的理论逻辑及预设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前置工作。“行动中的文化”是晚近以来有深远影响的文化社会学学说,但该学说过度贬低价值对于行动的导引作用,存在一种个体主义偏向,忽略了文化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由此带来经验解释和理论逻辑上的困境。对包括文化社会学在内的西方社会学学说之理论逻辑及预设的深入探究,将为社会学本土化提供借鉴、方向和指引,并为更具文化自觉的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提供坚实基础。

  关键词:“行动中的文化” 文化剧目 价值 社会学本土化

  作者肖文明,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广州510275)。

 

  “婴儿潮”一代退休对养老金体系的冲击与应对

  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1962年后出生的“婴儿潮”一代陆续进入退休年龄将导致未来一段时期内养老金需求激增。养老金赤字即将到来并急速累积,养老金支出占GDP比重快速提高,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面临重大挑战。由于改革的窗口期很短,而养老金支付的压力持续增加,必须以一揽子方案应对。延迟退休、调整替代率等“需求侧”改革与启动社保储备基金、划拨国有资本收益、扩大投资运营等“供给侧”改革同步实施,有望实现养老金体系的收支平衡。长期来看养老金体系可持续运行依赖于生产率尤其是劳动生产率提升,养老金体系综合改革与经济体系转型两者不可或缺,同时要积极做好储备性政策,以应对新发展阶段的结构性变化与不确定性冲击。

  关键词:“婴儿潮” 养老金体系 延迟退休 替代率 生产率

  作者都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程杰,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06)

 

  从个体理性到市场理性——实验经济学视域下的市场理论研究

  摘要:尽管实验被广泛视为一种经济研究方法,实验经济学却具有鲜明的理论经济学属性。尤其对于市场如何配置资源的重大理论问题,它以系列的市场实验结论为依托,对西方主流的新古典市场理论观点提出了质疑,即无需个体理性、大规模交易以及完备信息条件,真实世界的小范围交易者,仅凭分散化的私人信息和有限认知能力,也能在适当的市场交易规则下通过重复互动和学习,最终使市场收敛于有效配置资源的竞争性均衡。因此,市场实现竞争性均衡不依赖于交易者的个体理性,而是依赖“群体的智慧”即市场理性;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不在于为假想的理性交易者提供大规模买卖和完备信息条件,而在于构建合宜的市场交易制度促进真实的交易者进行信息互换和有效学习,以达到市场理性。

  关键词:实验经济学 市场实验 个体理性 市场理性

  作者那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贺京同,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天津300071)

 

  人生史:以“人观”认识“文明”

  摘要: 主流社会研究方法或追求层层递进、逐级向上的认识论,或使用某种“人性的西方幻想”还原非西方社会的总体现象。然则,通过对莫斯“人观”与“文明”的研究,阐明“人生史”作为一种“具体的科学”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人生史看似一种以叙述个人生命历程为目的的“辅助”研究方法,实则构成了世界主要文明的主流叙事方式之一,其特色是以人物志的方式叙述宇宙秩序的变与不变。莫斯通过用“本土社会理论”理解“总体社会现象”的途径,克服了那种用抽象概念割裂具体现象的社会科学方法。他的论述促使我们思考,“人生史”可能构成了一种以“人观”认识“文明”的社会研究途径,一种可以跨越时空的比较手段。

  关键词:人生史 具体的科学 人观 文明

  作者梁永佳,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杭州310058)。

 

  人的跨越:人生史研究作为文明人类学的一种实践可能

  摘要: 人生史作为人类学研究方法的组成逐渐被学界所关注,王铭铭的“超社会体系”理论为人生史方法提供了借鉴。通过结合文明人类学的视野和人生史研究的方法,来讨论个体经验的叙事何以呈现出文明体系中时间、空间和维度的复合性,最终指明人生史研究方法可为文明人类学提供有效实践路径。

  关键词:人生史 文明人类学 广义人文关系

  作者赵满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学术专题·墨学的历史与传承

  《墨经》绝学抢救性研究的意义

  摘要:《墨经》是墨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理论硕果,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微型百科全书,用极其浓缩精练的语言,把当时各类手工业工匠的技术经验,经过抽象理性思维的深度加工,凝练升华为各门科学知识范畴原理的系统,构成中国古代科学的重镇与范式。今天我们研究《墨经》要点有三:首先,《墨经》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重镇,在中国古代科学的论域中地位显要,这是《墨经》元典特有的根本属性;其次,《墨经》是中国古代科学的范式,即《小取》定义的范畴“效法”程式,在理论、历史与现实层面,有值得借鉴的科学深意;最后,指明《墨经》绝学抢救性和创新性研究的价值、意义、功能与作用。

  关键词:墨学 《墨经》 中国古代科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孙中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墨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墨学就是其成果之一。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重要代表,墨家学说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科学、文化、伦理等方面的思想。论证墨学研究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性质与作用,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成分的多元融合,墨学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历史地位,阐发墨学优于其他学术的独有特征,对于析论弘扬墨学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墨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作者朱传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墨学研究的现代展开

  摘要:墨学研究的现代展开,受古今中西冲突融合张力的制约推进。墨学研究现代展开的前瞻构思,重中之重是墨学的现代阐释,使其成为现代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有赖于墨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传承墨学核心观念的同时,汲取现代文明的营养,使古墨学理念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促使墨学研究的现代化与科学化。

  关键词:墨学 墨学现代转化 文化融合

  作者解启扬,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100088)。

 

  ·评价报告·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阐释学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研发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引文数据库(简称CHSSACD),通过构建阐释学领域的重要关键词,我们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1981—2021年间阐释学领域的文献进行研究,主要对该领域论文发文量、学科分布、发文作者与机构及合作情况以及关键词共现等进行计量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出该领域的发展进程和研究热点,同时指出了学者们较为关注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经过40余年的发展,国内阐释学研究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正逐渐形成西方阐释学理论研究、阐释学理论运用、构建中国阐释学等几大重点研究领域,随着这些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阐释学理论正在逐步完善。

  关键词:阐释学 文献计量 知识图谱 可视化分析

  作者郝若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副研究员;栾澜,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100732)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