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俄罗斯哲学中认知科学的哲学问题

2021-09-23 作者:列克托尔斯基 张百春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1年

摘  要:对认知科学的研究与反思在俄罗斯哲学界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已成为当代俄罗斯哲学尤其是认识论领域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

  摘要:对认知科学的研究与反思在俄罗斯哲学界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已成为当代俄罗斯哲学尤其是认识论领域的核心问题。在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研究领域的工作基础上发展出数字技术,对这些技术的利用导致生活的数字化: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文化关系、人际关系都在数字化,认知科学研究催生了意识哲学和认识论领域的现代立场的出现。大数据技术与当代哲学认识论具有广泛关联,甚至引发人们对康德三大经典哲学问题的重新追问并得出颠覆性结论。应该在人类革命的意义上来理解全面的数字化,在这个意义上,全面数字化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哲学问题:对认识的新看法、对人的个性的新看法、对人的未来的新看法。

  关键词:认知科学  人工智能  大数据  数字化

  作者列克托尔斯基(В. А. Лекторский),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

  译者张百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北京100875)。

  近些年来,俄罗斯哲学界所做的最新研究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我要阐释的是对人的个性进行反思和理解的哲学问题。在世界上,尤其是自然界中,会出现很多现象,这些现象由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来研究,而我们要谈的是人的内心世界,也叫主观世界,比如人对某些事情的体验、理解、记忆,以及这些心理活动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形象,这就是我们所思所想的事情。人的主观世界非常重要,如果只有人的外部世界,而没有人的内心世界或主观世界,那么人也就不存在了,就是说没有人的主观世界就没有人。

  一、“主观世界”的哲学与心理学之源

  关于人的主观世界,哲学家们始终都在进行研究。几百年来人们一直都关注人的主观世界,大概在200年以前出现一个学科专门研究人的内心世界或主观世界,这就是心理学。后来对人的主观世界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出现了对人的大脑进行专门研究的学科。在俄罗斯,研究人的主观世界早已形成传统,这个传统大概有100年。在这100年中,俄罗斯学术界成功研究了人的主观世界,一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心理学家研究人的主观世界时经常主动求助于哲学,因为研究人的主观世界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如果不求助于哲学就没有办法解决它们。在心理学家群体中,我想提到我们国家的两个人,他们在研究人的主观世界方面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们不但在俄罗斯而且在整个世界也有非常高的知名度。第一个人是鲁宾斯坦,他本来是哲学家,后来转向心理学研究,在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哲学研究,他在哲学和心理学两方面的著作都非常有影响。另一个人是维果茨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展开积极的研究工作,主要在经典心理学领域作出了很多贡献。维果茨基在西方世界非常著名,西方心理学界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世界心理学发展可分成两个时期,一个是维果茨基之前的时期,一个是维果茨基之后的时期。

  在哲学家方面,我首先要指出伊里因科夫,他研究哲学,但也走向了心理学,比如在哲学领域他研究了“观念世界”,这一理论引起了包括俄罗斯心理学界甚至国外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实际上,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关注在学术界一直都在持续,但在40年前,这一问题变得尤其重要,引发人们更多的兴趣。因为当时出现一种新的研究立场与研究方法,这就是科学认知的立场,它为人的内心世界、主观世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在40年前的美国形成了一门学科叫认知科学(когнитивная науа),关于认知科学的主要思想,在计算机出现以后,很多学者形成一个共识:人的主观世界包括人的认知过程、意识过程,非常类似于计算机,换言之,人的认知过程发生在大脑中,这很像计算机的运行过程,尽管人的认知过程更加复杂,但大体上,人的认知方式与计算机的工作方式有非常大的相似之处。我们知道,计算机工作的原理是处理大量信息,然后会得出结论,人的大脑也如此。进一步说,人的大脑像计算机一样处理信息,而信息的来源在哪里?我们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味觉等方式获得信息,然后大脑处理这些信息,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同计算机工作那样,我们所获得的经验和认识也是在大脑中进行的。

  “信息”这一概念是认知科学的核心概念,换言之,认知科学的立场就是信息的立场。认知科学具有跨学科性质,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学科: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当然还有哲学。并不是所有哲学家都接受认知科学立场或信息立场,有的哲学家认为通过认知科学立场能够认识人的大脑、内心世界以及某些认识过程,但是很多现象是认知科学无法解释的,所以他们不接受这一立场。认知科学已经产生40多年,现在还有很多心理学家仍抱着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人的大脑类似于计算机,但毕竟大脑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不能完全按照认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否则容易产生下述争论。认知科学研究人的大脑即认知神经科学,哲学关注人的主观世界,但人的大脑和主观世界完全不同,人的主观世界发生的认识与大脑并不完全一致,只研究大脑不能完全解释主观世界的事情。很多研究者认为,不能只靠研究大脑来研究人的主观世界,不只人有大脑。动物也有大脑,像猴子、猫、狗都有大脑。人的大脑与动物的大脑的区别是另外一个话题。但有一个区别十分明显,人不仅有大脑,而且还生活在文化世界里。这个文化世界与自然界是不一样的。人制造了很多人工产品,比如铁锹、斧头等工具,在自然界里是没有的。同时,我们知道人创造了语言,这也是自然界里没有的。人借助语言进行交往、认识世界、传递信息。语言产生以后,又产生书写,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一些思想和知识记载在书籍里。但是,人的主观感受自身是不能转达和传播的,一旦被记录成文字,它们便可以传播,就属于文化领域。

  世界上存在两类过程:一类是自然界的过程,一类是人工的过程。自然界中的一些自然现象,比如石头下落、树木枯荣、河水流淌等,这些都属于自然界的现象和自然界的过程。上边提到的语言、工具,以及我们的书写、绘画、住房、城市、工厂等,都属于人工的过程,我们生活在人工的世界里,这些东西都是可以一代又一代传递下去的。与自然界的过程一样,这个传递也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人造的世界,比如写书、科学理论的创造,这些成果通过著作与文章发表出来,其他人很可能在明天、后天或100年之后读到这些文字,有些读者甚至能读出作者本人没想到的结论。文化的世界是独特的。

  关于文化在人的世界中的作用,也是维果茨基研究的主要问题。根据他的观点,人的内心世界、主观世界是可以理解的,但理解的前提是必须进到文化的世界里,需要通过文化这一载体。在文化世界之外是没有办法进入人的主观世界的。在这一意义上,要想理解人的主观世界,只研究大脑运行过程是不够的。人的主观世界的产生、发展、存在有自己的独特性,只研究大脑没办法理解文学、科学、语言、宗教等。维果茨基将人的主观世界称为“心理学的文化历史维度”。这一思想现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只研究大脑没有办法进入人的主观世界,这一点已经逐步成为共识。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学者都在研究人的主观世界,包括在中国和俄罗斯都有这样的研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问题,人的认知、意识等领域主要发生在大脑里,但是,只从生理学角度研究大脑是不行的,大脑不仅是生理学上的客体,也是文化的产物。人的大脑在文化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化。的确,大脑由细胞、神经构成,但大脑里的神经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构成一定的体系,再由这一体系形成人的行为。神经之间的联系是在一定文化类型影响之下发生的。在这一研究立场上产生一门新的学科——文化神经学或文化神经科学。

  上面我们提到了伊里因科夫“观念世界”的思想,在他的理解中,“观念世界”不仅存在于人的大脑内部,而且存在于人的文化世界中。这些观念看似存在大脑中,但实际上存在于人的大脑之外。关于这一问题,我写过很多文章。在最近20年,俄罗斯很多哲学家都对这类问题感兴趣。认知科学研究中的意识与大脑的关系、意识与文化的关系,这些问题越来越引起了当代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心理学家、人工智能专家、认知神经科学专家、数学家等在一起讨论上述相关问题。在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设有认识论研究部,我是研究部主任。莫斯科大学设有意识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下属学术委员会设有人工智能与认知方法研究委员会,我已经做了十几年的主任,还有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等,都在研究认知科学。我在俄罗斯科学院认识论研究部担任主任已有50年,在这个研究部里有一半学者都在研究上述认知问题。我们的研究涉及非常广泛的问题:意识与大脑、意识与文化、意识与活动、意识与行为等。实际上,把人的上述过程与计算机相比是行不通的,不论计算机多么复杂。我认为从纯粹科学角度研究意识是没有办法深入人的主观世界的,这里涉及很多有争论的问题。在当代俄罗斯哲学界,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论。单凭对人工智能、脑科学的研究,到底能否认识人的主观世界?大部分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这种研究无法深入人的主观世界。

  二、信息技术引发对哲学问题的新思考

  还有一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在新时期,人们对认知科学研究的一个结果是产生了当代认知科学,产生了所谓信息技术。众所周知,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总而言之,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今天人类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甚至人们无法想象那会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又导致了新的哲学问题,比如信息技术的产生使人们对人的问题和人的主观世界的问题又有了新的理解 ,这些理解都与哲学有关。

  大概30年前,出现了信息社会的概念。信息社会指人类的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时,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在早期,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依赖于对土地的占有。他可以在土地上耕种、收获,这会给他带来一定的社会地位。后来,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拥有什么样的商品,或者说是否拥有工厂,他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由此而被确定。在信息社会里,怎样衡量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呢?依靠信息的占有。我们知道,在社会过程、文化过程中,一个人财富的多少最终取决于他拥有多少信息,以及拥有什么样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信息的生产变得更加重要。信息生产的主要途径是科学,科学知识是生产信息的主要环节。同时,科学与技术结合到一起使得信息的生产变得更加容易,可以进行更多信息的生产。与此相关就出现了新的术语,即“技术科学”,它表明技术与科学联系更加密切。近300年来,人类社会的技术与科学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当今时代,科学知识一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就将获得更大的效益。很多研究者认为,我们今天的信息社会又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数字化的阶段。

  前面提到了信息的加工与整理问题。实际上,信息本身是不存在的。信息需要储存到某个地方,储存器是信息的载体,没有载体,信息是不存在的。信息可以通过一个载体传播到另一个载体之中,通过这一途径可以进行信息的传递。信息的数字化是指利用一定技术手段将信息变成数字,具体就是0和1。数字化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也给信息的处理和加工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俄罗斯,不论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还是文化领域,人们广泛讨论数字化问题。在报纸、杂志上,在经济学家、政治学家那里,都在讨论这一问题。我们知道,数字在最初的时候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某一领域,但是在今天,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都被数字化了。可以称我们今天的生活为数字化的生活,这一生活形式对人的存在,包括人的主观世界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今天,数字化问题更加被人们所关注,因为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都被数字化了,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甚至所有领域的学者都在讨论这一问题。有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数字化跟不上时代发展,它必然要落后于其他国家。为什么这么多人在讨论数字化问题?因为数字化对人的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现在人们开始使用数字货币,这很可能导致银行的存在成为多余的,因为在使用数字化货币时,我们基本不用与银行打交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深刻改变我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可见,数字化不但在银行领域存在,而且在很多领域都存在。现在,很多职业都在大力推广数字化,这可能导致一些职业本身都要消失。有些职业将要被数字化彻底取代,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很多行业的就业带来巨大冲击。数字化还影响了市场运行机制。在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很难掌握顾客的喜好,但是现在通过信息技术即可计算出顾客的喜好,通过计算结果来影响顾客的喜好及其购买倾向,这与以往市场自由的运行机制不同。以前,顾客购买什么是完全自发的,商家很难猜到顾客的喜好。现在,在数字化的背景下,这一切已经发生改变。数字化影响的另一领域是国防安全。比如,飞行器、无人机等在带来安全(人身安全)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威胁,通过这些现代仪器设备可以盗取信息,这就会给国防领域带来威胁。上述问题非常前沿,它们引发了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讨论。数字化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在这里只是简单提及一下。我们所关注的主要话题是数字化对人的影响以及对人的主观世界的影响。

  三、大数据技术对康德三大经典问题的现实回应

  具体来说,我将通过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三大问题来探讨全面数字化对人、人的主观世界的影响。众所周知,这三个在哲学史上一直被人们所讨论的问题是: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它们涉及人和人的主观世界的问题。在全面数字化背景下,这三个经典问题有了全新的表达。

  第一个问题是我能知道什么。在“我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里,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叫“我知道”。在全面数字化的条件下,“知道”就是计算,会计算就能够知道。我们人的计算能力远没办法和计算机比拟,计算机每秒钟可以计算上百万次,甚至更多。现在,由于有了数字化,计算机在计算方面远远超过人,比如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曾经输给了计算机。总而言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远远超过了人的运算能力。在计算方面,计算机完全可以模拟人的操作,甚至比人做得更好。不久前出现了一个领域,它与人工智能有关,这就是大数据处理。人的大脑可以接受很多信息,但是处理信息的能力远远无法和计算机相比,因为信息量越来越大,人的大脑根本处理不过来。同样的信息,计算机处理起来会更快,因为它的运算速度更快、更准确。大脑来不及找到信息之间的联系,而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凭借运算速度很快就可以找到两类信息之间的联系,人的大脑在这方面就显得落后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处理大数据方面无疑具有人本身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处理信息量大的数据时,人工智能占有绝对优势。在需要预测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时,人们也都在积极地利用大数据处理。

  全世界都在广泛应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比如美国商人用大数据分析顾客购买倾向,分析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顾客习惯买什么样的商品,医学领域用大数据处理流行瘟疫。所以,大数据在人类生活领域应用得越来越广泛。一方面,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利用计算机、利用大数据对信息进行处理和预测,然后把处理的结果告诉人,人就可以利用这些获得的信息。如果没有大数据处理技术,这些结果和信息是人的大脑所不能直接得到的。另一方面,人不理解计算机如何获得这些结果,人只是被动接收信息,这就造成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互不理解。人为什么不理解大数据处理的结果呢?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比如在下雨天有云、闪电和雷,恰好地上有一棵干枯的树,闪电正好将干枯的树点燃,人可以通过经验理解这一过程,并使之成为科学理论。我们可以接受和利用计算机对信息处理的结果,但是,我们无法理解计算机处理大量信息的具体过程。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的处境如何?我们只能被动接受计算机给予的结果,但不能理解它。在某种意义上,计算机是主人,人是奴隶并处于被动的奴隶地位。计算机不需要我们的理解。另一方面,计算机利用大数据研究人的需求,甚至人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大数据却可以随时告诉人需要什么。因此,人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人被计算机掌控后,计算机直接把计算结果塞给人,这时候人处于仆人、奴隶的地位。现在,人工智能专家做出了这样的警告:计算机可能远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的主观世界。在没有计算机时,我们完全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但是在今天,大数据发现有很多人并不知道的认知过程。计算机可以通过大数据来计算、了解人的主观世界,这的确是很可怕的事情。

  现在我们看一看在大数据时代,全面数字化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以往的一般情况是,科学家通过实验的方法提出科学假说,并对得出的结果进行验证。如果结果与事实相符,那么这一假说便成为可以接受的科学理论。科学家们往往提出几个假说,经过反复验证,找到与事实一致的假说,这就是科学理论产生的过程。如果结果或假说与事实不相符,就要不断进行修正结果或假说,以促进新理论的产生。从17世纪开始,科学就是这样发展的。但是,大数据产生以后,科学理论的产生进程发生了改变。比如,哥白尼发现,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发现打破了几千年以来人们的经验认识。以往人们利用经验观察,发现太阳围绕地球转,天文学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在航海领域,当年人们靠着天上的星星判断自己的位置。这些活动都离不开人们的经验,包括日常经验。那么,哥白尼为什么提出与我们日常经验完全相反的观点呢?因为需要计算地球与星体之间的关系,这是非常复杂的,通过计算,编制星体图,供航海家参考。哥白尼发现如果地球绕太阳转,很容易为航海家编制出星体图,但是这样计算的结果与我们的日常经验完全相反。这个例子说明,被称为科学的哥白尼理论是通过观察和计算得出的,而不是凭借经验获得的。再比如一块石头,人只有推它才能使它向前移动,如果不施加外力,它便不会移动。但是,伽利略对这一现象却有不同的解释。他是经典力学创始人之一,后来牛顿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伽利略得出结论:如果一块石头不受任何外力影响,它或者停在原地不动,或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我们知道,伽利略最终让我们接受了他的假说。而且,在传统科学里,我们接受了很多的假说。科学就是这样发展的,假说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今天,如果通过大数据处理的方式来研究伽利略的问题,那么就不用再提出假说了,只要计算就可以了,因为我们所需要的是结果,有结果就足够了。如果大数据在伽利略的时代出现,那么,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可能就不会产生和发展。

  现在有人认为,我们到了大数据时代,不用提出任何假说,只要计算出结果就可以了,任何科学与假说都没有意义。如果完全靠大数据,那么今天的人的确没有必要再去思考了,甚至连简单的事情,也都可以交给计算机来处理。今天,人们生活在一个完全受机器统治的世界里,在这里人们不需要去思考。这就是康德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现在人们什么都不能知道了,因为没有必要再去知道,只要被动接受机器计算结果就可以了。

  第二个问题是我应当做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应当接受一个规则,即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做出好的行为,那么人们便表扬你、奖赏你,如果做出不好的行为,人们就指责你、惩罚你。没有这个规则,人类社会便没有办法运行。但是,也有这样的具体情况,如果你是有意识地做一个不好的行为,你就要为此负责,人们会因为这个行为而惩罚你。如果你不是有意识做的,你就可以不必为这个行为负责。举个例子,假如你走在路上,不小心被绊倒了,并撞到一个人,你对那人说一声对不起,解释一下说自己不是故意的,那个人会原谅你,因为这不是你有意为之,也不必负责。但是,你在大街上横冲直撞,对路人挥拳相向,这便是故意为之,别人肯定会指责你,你需要对自己这一故意作恶的行为负责。一个人只有在犯了罪之后人们才去惩罚他,这是合理的。但是,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可以把人的所有行为、所有信息都记录下来,然后计算机将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通过计算得出结果,这些结果具有预测的功能,比如预测某个人近期很可能做不好的行为,或者有实施犯罪的企图。如果把机器计算的结果(信息)告知有关部门,便会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根据大数据计算结果,可以预测某个人要犯罪,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有关部门就会建议警察抓捕这个人。这个过程是通过大数据计算出来的结果实现的,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还有一个问题和记忆有关。关于自己是谁、自己知道什么等问题,依靠记忆便可回答出来。比如凭记忆可以回答你是谁、在哪出生、家庭状况如何、父母如何等。在回答这类问题的过程中,人们不必把自己的所有信息都告诉对方,而是会有意回避一些东西。而且,在我们的一生中,会记忆很多东西,也会忘记很多东西。一个人也不可能将自己做过的事情都记住。如果有人问,你是谁?你不可能把自己从出生开始经历的所有事情都讲出来,有些东西没必要记住,可以忘掉,人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现在情况不同了,通过大数据可以把你所有的东西都记住,你想了解自己是谁,大数据可以把关于你的所有情况和盘托出,你没有选择。这就是大数据时代对我们的影响。以前关于自己所有的记忆都储存在大脑里,现在不一样了,关于人的所有记忆都能够储存在大数据里,储存在你的身体之外的某个机器里。以前你可以说自己忘记了什么,在大数据时代,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因为计算机会原原本本地告诉你都做了什么。你自己忘记了,但计算机不会忘记。这就等于计算机控制了你。康德的第二个问题:我应当做什么,在大数据背景下所分析的结果是,我们没什么事情是自己能做的。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应当听计算机的,因为我们完全被计算机控制了。

  第三个问题是我能希望什么。我当然希望拥有比现在好的生存境遇。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什么都不能希望,所有的东西都被处理完了,不能再有更好的东西了。大数据都处理好了,还希望什么呢?在大数据处理技术面前,个人的内心世界显得微不足道了。如果人有什么希望的话,那么都可以通过大数据计算来满足,这样人就没有什么可希望的了。

  我们知道,人希望长寿延长自己的生命。有的学者预测,人可以活到130岁甚至150岁。问题不在这里,人们希望不死求得永生,很多宗教都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各类宗教都主张人的灵魂永生,但都不敢说肉体不朽。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能大胆预测,人可以不死。上面我们谈过什么是人的认识,就是人的大脑通过记忆储存信息,包括他与谁打过交道,他怎么理解世界等。人死后大脑就不在了,大脑里储存的信息也就不在了。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情况就不同了,我们可以把所有信息都储存起来。如果一个人在临死之前把大脑里所有信息都拷贝出来,然后传递给另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就等于替他活下去。如果这个年轻人死了,还可以把信息传递给下一个人,这样便可以使最初拥有信息的人一直活着。按照刚才我们的讨论,甚至可以有更神奇的方法让人活下去,即把人的信息储存在数据的载体里,依靠这个方法,人就永远不死,获得永生。人的信息怎么能储存在这样的载体中呢?我们可以作这样设想,制造一个储存器,人把它带在身上,它把人的所有信息都储存其中。人死后,他的肉体腐烂了,而关于他的信息还一直存在(在储存器里)。现在人类还解决不了这个技术问题,但是有些人认为将来一定能够解决它,尤其是未来学家们预测,比如到2060年,这一技术问题很有可能得到解决,他们称之为数字永生,人存在于数字里,永远不死。我认为,第一,这不可能实现;第二,即使实现这样的数字永生,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不应当实现数字永生。如果人不死,人生便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生养后代了,人类的繁衍将丧失意义,人们没有必要生育孩子和教育孩子。人的生命中的很多现象、事件、观念都没有意义了。比如牺牲的观念,以某种高尚之名,比如为了祖国的利益而牺牲等便显得毫无意义。人若能够永生,那么就不会有冒险,如果人不会死,便没有了冒险的观念。在人生里,有很多事情都没有意义了。我们不会追问,人为了什么而活,因为人是不死的。他想死都不可能,因为人是永生的,只能永远地活下去,无论这种生活有多么痛苦。这样人生将遭到贬值,因为一切高尚的理念都变得毫无意义。

  在全面数字化背景下,现代人的生存面临一个全新的处境,以前没有这样的处境。我们要做出自己的决定,我们不能像未来学家们说的那样,把自己的生命和未来全都交给人工智能。我们要将人工智能控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不能随意和任意地使用这项技术。我们要保住人之为人的那个东西——自由。不能让机器无限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思考康德的三个问题就变得非常现实了,以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理论问题,今天这种思考变成了实践问题。

  结语:全面数字化引发对人类演进的新反思

  有学者认为,实际上人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有很多事情,人自己做不了,人工智能可以做。反过来,人有很多事情能做,但人工智能做不了。比如,教育数字化的问题,也非常值得讨论。教育应当在什么程度上数字化,教育数字化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等,都值得人们去反思。我们知道,教育数字化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比如现在的小孩子很早就接触了数字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在这里,数字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数字化也有很多问题和劣势。现代研究确认了,小孩子过早接触这些数字产品会导致一个不好的结果,就是这些孩子很难社会化,很难融入社会。研究结果表明,阅读数字文本与纸制文本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阅读纸制文本过程中,人会思考一些问题,而阅读数字文本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快速阅读,这会影响人们的思考。不久前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个老师课讲得特别好,于是他便把自己的讲课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学生在课堂上看录像。有一次,学校领导检查课堂效果,他们来到课堂发现,教室里已经没有学生听课了,取代学生的是课桌上的手机,学生们把手机留在教室里进行录像,然后回家在方便的时候自己再看录像。不久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线上教学方式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采用都非常有效,这是数字化的好处。有研究结果表明,线上授课方式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课程需要学生与老师直接接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比如绘画、表演、体育等,这些课程不适合线上教学。

  现在,人们基本获得这样一个共识,在人的生活里,不能把所有领域都数字化、自动化,尤其是涉及创造性领域,即便最简单的创造,比如园林师傅、厨师,甚至还有哲学领域,都不能完全数字化。哲学不能完全通过数字化来发展。很多科学,尤其是艺术领域,也不可能完全数字化。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关键是我们到底如何去对待数字化。很多人都在思考数字化这一问题,现在由数字化引发了一场人类革命,它又导致人的世界的革命。随着数字化的推进,人自身也需要做出改变。我们要为数字化设定一定的限度,一旦超出这一限度,这已经不再是人类的革命了,而是人类的灾难了。因为,数字化会导致人的退化,甚至是人的消失。比如,人变成机器了,变成人工智能的奴隶。因此,人们应该积极地思考数字化的优势和劣势。现在,数字化已经涉及人生的意义等根本性的问题。以前,这样的问题通常由哲学家来思考;今天,这个问题已经涉及每一个人了。

  毫无疑问,全面数字化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包括对人的大脑的研究方面,但是它也带来了新问题。针对数字化的后果以及可能的后果,都需要我们做出严肃的思考,这是哲学的任务。当今俄罗斯哲学家在研究这一类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这都是最近这些年我们俄罗斯哲学界关注的话题。

  (本文注释内容略)

  原文责任编辑:薛刚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