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目录

2023-06-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摘  要:《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目录

关键词:《中国社会科学》;目录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人民性与中国红色诗歌的经典化问题

  摘要:在中国语境中,红色诗歌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引领下的革命作家和进步作家创作的具有人民性的诗歌。红色诗歌经典化是包括生产(创作)、分配与流通(传播)、消费(接受)各环节的完整的文学交往活动。从接受美学视角看,红色诗歌经典作品在接受形式上具有口传性,在接受内容上具有确定性,在接受方式上具有共享性,因此具有高度的人民性特征。红色诗歌经典化在新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人民性与现代性两种美学话语博弈的情形。人民群众和大众型专业读者往往站在人民性立场上力挺红色诗歌并以人民性标准为其辩护,而精英型专业读者习惯于从现代性诗歌美学出发排斥或贬低红色诗歌经典。这在各种文学教科书编写、文学选本编选以及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但人民性与现代性之间并非互不兼容,而是既充满冲突又彼此融合。新时代需要重建具有中国式现代性的人民美学,也需要重构红色诗歌经典化的新路径。在坚持文艺人民性的前提下,拆解左右对立、雅俗对立和新旧对立思维定式,拓宽红色诗歌经典化路径,切实处理好人民性与现代性两种诗歌美学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红色诗歌 经典化 人民性 现代性 路径重构

  作者李遇春,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知识体系·

  从金融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关系发展和安全。在剖析金融支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机理的基础上,从系统循环的视角讨论金融与经济共生共荣的思想根源;解构金融改革如何以制度创新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有效缓解融资约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刻画如何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以恰当的政府干预与制度约束阻遏宏观金融内生不稳定状态、抑制渐进性改革进程中的结构性套利机会,以内外兼顾、激励相容的“大禹改进”策略设计,构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金融安全屏障,为理解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中国特色金融发展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金融与经济共生共荣 金融安全

  作者何德旭,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100006);张雪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武汉430073)。

 

  多元哲学与生活世界的互变——基于文明的视角

  摘要: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从文明的观点看,某种形态的文明是特定哲学的本体和前提,而某种哲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特定文明形态的理论自觉和贯通文明全体的灵魂。如果把基于文明多样性的多元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看作人类最精致、最珍贵的文明成果,那么多元观点的哲学就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以多元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作为多样文明的理论自觉,可以使我们在多样文明及其不同生活世界的交流、交往中把握哲学对话的界限和意义。因此,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现实的生活世界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文明观点的思维方式作为主要的内在性平面,在真诚的哲学对话中,用新的概念范畴、新的思维方式切入生活世界,就会产生新的文明观念和新的文明行为方式,从而带来世界的改变。

  关键词:文明的观点 哲学思维方式 内在性平面 多元哲学 生活世界

  作者孙利天,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12)。

  

  ·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再反思·

  再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

  摘要:在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的问题背景中,需要考察整个西方哲学运行其上的基本建制以及它在这一建制中的独特展开方式,以便通过考察的具体化而将理解进一步引向深入。这一考察包括:形而上学是什么,“超越”问题,西方形而上学历史中的四重区分,作为柏拉图主义的基督教以及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等问题。在没有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之分割—对立的地方,也就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不起作用或无从起作用的地方,才是中国哲学在其中活动和展开的那个境域。由此而来的分野从源头的实质上标志着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正是此种差别在决定性的大端上规定着中西哲学不同的性质、构造与走向。

  关键词: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形而上学 基本建制

  作者吴晓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秦汉以降“大一统”秩序的华夷交融演进

  摘要:秦汉“中国一统”,首次以单一式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及郡县官僚制管辖编民,将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农耕区整合为一体,为汉唐文明的辉煌及辐射周边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秩序及演进基础。元明清“华夷一统”囊括中土和塞外,形成了华夷多元的复合共同体。先有自元朝肇始的制度、文化、族群复合式的“华夷混一”,继而是明成祖争夺主导权未果及朝野“华夷一统”说辞连篇累牍,最后是清统治者对“华夷”二字讳莫如深却有了较成熟的“华夷一统”之实。前所未有的交融“混一”,激发了吴澄等有识之士对“华夷一统”复合式中国的文化认同。由于元明清“华夷一统”的演进,复合式共同体的中国由“小”变“大”,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华文明结构及传统王朝序列等在新时空格局下皆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升华。

  关键词:中土 塞外 中国一统 华夷一统 复合共同体

  作者李治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350)。

  

  军机大臣议复机制与清朝国家政治体制重构

  摘要:军机处议复档是清代军机大臣根据皇帝要求对军政要务进行奏复处理形成的档案。军机大臣通过议复机制深刻影响着清朝中央的最高决策过程,军机处的创建过程是中枢大臣军政议复与承旨书谕两种权力机制渐趋合流的结果,化解了中枢权力机制中的族群壁垒。这一变革的直接动因并非强化皇权专制,而是来自雍正八年左右清世宗谋求统筹西北两路军事指挥系统的需求。变革的背后,则是清朝为将中央集权推进到蒙藏藩部地区,改变册封体制、建立直辖统治模式的一种制度调适,它使清朝更好地将蒙藏新疆青海等地纳入国家主权体系之下,为中国多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关键词:军机大臣 议复 主权国家 国家构建

  作者刘文鹏,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北京100872)。

 

  ·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

  发展型财税法的理念跃迁与制度构造

  摘要:发展权包括个体发展权与社会经济发展权,作为新兴领域法的财税法兼顾二者的实现。现代财税法经历着由保障型财税法向发展型财税法的理念跃迁,赋予公共财产权力和纳税人权利两大核心范畴全新内涵,运用积极促进与消极限制两种调整方法。针对个体发展权,财税法以“两权分离”为核心保障个体自由发展的空间,通过法律赋能改善个体发展状况、提高个体发展能力。针对社会经济发展权,财税法对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的实现皆有制度助益。此间,财税法采用直接介入和间接引导两种做法,建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效制度机制。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财税法 个体发展权 社会经济发展权 公共财产权力

  作者刘剑文,辽宁大学教授(沈阳110036);侯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武汉430073)。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哲学社会科学·

  从机器认识的不透明性看人工智能的本质及其限度

  摘要:当前人工智能研究中的核心理论问题之一是人工智能的“理解力”问题。对于大多数的计算模拟而言,人们无法获得那种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的透明性。从计算科学的技术实现层面看,面对巨大而复杂的计算量,人类不可能审查全部的计算过程,这就造成了人类在认识上存在着不透明性的盲区。基于认知不透明性与认识不透明性的区分,机器认识中的不透明性会导致“理解”的缺失。从认识透明性的角度分析人对机器可能的认识把握程度及其要求,可以对机器的理解能力的本质及其限度做出相对精准和深入的探讨,为人们厘清机器认识论的特征,进而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本质联系与区别,提供一条富有启发性的路径。

  关键词:认识不透明性 理解 计算模拟 机器认识论

  作者董春雨,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大变局与战略全局·

  国际援助的多样性与共同性——一种全球的视角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与国之间的援助关系快速发展,援助主体层出不穷,国际援助领域出现了主体多元化、目标多样化、机构多重化等特征。不同的援助主体之间既相互矛盾、相互对峙,也相互交织、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甚至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里出现了方式和理念趋同的现象。从国际援助的主体和目标、运行与方式,以及互动和趋同的背景、原因等多重视角,可以认识无政府条件下国际援助的多重规律及援助主体之间的相互关联,有助于在多元的国际援助世界中坚持独立自主和优势互补,促进发展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关键词:国际援助 国际发展援助 南北关系 南南合作

  作者周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中国文化软实力理论创新——兼析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想

  摘要: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学术渊源。尽管在学理上约瑟夫·奈对“软实力”思想有一定的贡献,但其真实的目的是服务于美国政治及其国家利益。由于受政治立场和思维方法的局限,“软实力”思想存在诸多认识上的偏隘。而中国学界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立足中国国情,突出中国特色,已经形成了包括“八对范畴”和“十六个问题域”的理论体系;在战略定位、宗旨目标、内涵重构、文化作用、体系逻辑、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实现了理论创新,超越了西方“软实力”思想的界域,并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出一系列学理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软实力 硬实力 文化软实力 理论超越

  作者张国祚,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沙410082)。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