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研究》2023年第2期目录

2023-11-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摘  要:《美学研究》2023年第2期目录

关键词:

  ·惠此中国·山水·

  水景审美的哲理与诗境

  摘要:海德格尔对待山水景观的态度,关乎“无家园感”与“忘却存在”的本体论哲学思考。与此相关的“隐秘溪流”和“井喻”,在内在逻辑关系上暗含老子的尚水意识。不同的是,从老子标举的“上善若水”说中,可以引申出朴素的能量或行动辩证法。由此联想到孔子的乐水情怀,则可从中归结出人格化的美德象征论。在中国传统中,水景审美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山水诗词和游记的诗化哲理与哲理化诗境中表现突出。根据水景诗境的各自特征或审美属性,至少可以划分出秀美型、壮美型和乐感型三种风格。

  关键词:尚水意识 乐水情怀 水景审美

  作者王柯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象·

  五星与治道

  摘要:古代对天文异象的历史解读,是传统审美观念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历史已经证明,天文异象与人事成败并无必然联系,但类似“五星连珠”“五星出东方”这类图像符号也反映了古人独特的政治美学观念,这在更深层面体现着天象与现实、启示与理性之间的张力关系。遍历经验与事实,当五星图像的实际阐释投射到属人事务时,贤哲更多是要告诉我们,为政之道在人,即德政、用贤和爱民。有德而正义,则不必求诸卜筮。卜筮之功在于敬天而不专,以导民于圣德。历史上唯有贤哲治道能使人世安稳,而五星背后的五行即五德,或许才是有益于现实的深层动因。

  关键词:五星连珠 祥瑞 灾异 卜筮 德

  作者程志敏,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教授(海口570228)。

 

  以象验德:祥瑞作为“德”的象征及美学引申

  摘要:祥瑞是先秦两汉思想史与美学史的重要问题。祥瑞作为“德”的象征,指以美的物象验证“德”,此即“以象验德”。古代的天文观察与摹仿是祥瑞物象的重要起源,先民对以“龙”为代表的“大瑞”以及对“天”的认知皆与天文星象密切相关。先秦天人观的演进核心是由“得”至“德”,人王虽自言受命,但缺少感性验证,祥瑞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及至汉代,依托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祥瑞作为“德”的象征的理论机制得以成熟,即君主有德,天人感应,祥瑞出现,验证德行,但在现实中存在不足。由“以象验德”出发,祥瑞成为思想史与美学史研究的交汇点,可以从观物取象、以象验证、礼乐制度进行美学引申。这不仅充分说明了祥瑞作为美学论题的合理性,同时也为中国美学史在先秦两汉乃至魏晋六朝的连续性叙事提供了新的线索。

  关键词:祥瑞 象征 象 德 中国美学史

  作者陆纪君,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4)。

 

  ·诗·

  赫西俄德: 永恒存在者的当下

  摘要:赫西俄德现身于缪斯让诗人知道的正义秩序,这是永恒存在者的当下。在《神谱》中他首先对思想进行辨别,缪斯的赞歌是第一性的完全真实的思想,其次是缪斯在传授智慧时的讲述,在讲述活动里包含假象。思想的尺度呈现于宙斯的正义统治与原始暴力所进行的斗争,理性动用武力建立起世界的统一性,同时承认原始的差异和三分天下的合理关系。《工作与时日》则澄清思想之事,它是劳动者对财产的权利和要求,万物在神性法规的秩序中现身,构成人类真实享用的当下。

  关键词:真理 思想 正义统治 劳动

  作者戴晖,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西安710119)。

 

  ·文·寓言·

  周流与达变:《庄子·人间世》中的孔子寓言

  摘要:孔子在《庄子·人间世》篇中多次出现,并呈现出复杂而富有张力的形象。该篇可看作庄子对孔子人生遭遇的反思,而孔子周游列国、欲施展政治抱负而不得的遭遇,尤其是居卫、过宋时遭遇的危机与艰险,是阅读此篇诸章的隐秘线索。庄子学派认为孔子身处历史的转折点上,而《庄子·人间世》对孔子的思考和评价以如何应对世变为核心。面对这一世事变局的不同选择造成了孔子形象的复杂性。正是基于庄子对孔子一生的深入了解和深刻同情,同时基于庄子学派对历史情势的总体判断,《庄子·人间世》对孔子生平的不同方面进行挑选和重新阐释,塑造了一个世变之中的孔子形象。

  关键词:《人间世》 庄子 孔子 寓言

  作者邹蕴,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200025)。

 

  ·书法·

  盛衰之名:赵铁山书法艺术及其评价重探

  摘要:赵铁山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书法大家,与吴昌硕并称“南吴北赵”。其书法艺术的存在,是民国书法史以及民国书法风格多元化的重要组成因子。然而,其书名传至今日,除山西艺术界外,他基本游离于当代书坛的话语中心,其书法艺术成就鲜有人知。重探赵铁山书法艺术,从社会学和文化地理学角度解答其书名盛衰之因,并对这一现象作进一步的阐释,尝试从“赵铁山现象”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艺术史规律,是本文的核心任务。就书法史而言,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书家盛名或是衰名背后真实的书法艺术水平,是保证整个书法生态良性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赵铁山 艺术评价 书法生态 文化地理学

  作者杨林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23)。

  

  太极韵味与诗境画魂——林散之晚年书艺妙谛之我见

  摘要:林散之书法艺术特色与古人、时人最大的不同,还是其笔墨中由太极韵味雅化而来的一种“带水拖泥”的笔触与节奏、仙风道骨般的诗境风神以及带有烟雨迷蒙韵味的画魂。林散之天才般地将太极韵味、诗境、画魂融入书艺,创造了一个呈现天地造化之大美的诗书画世界。

  关键词:林散之 书法 太极韵味 诗境 画魂

  作者张其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南京211106)。

 

  ·理论·境·

  微观空间:科幻想象的另一种可能

  摘要:科幻作品尤其是科幻电影,表现宏观空间比较多,涉及微观空间相对少,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对微观空间的认识和感知体验。微观空间往往在科幻想象中呈现为一种“险境”,而“险”则意味着人类处于其中的不确定性。“化险为夷”取决于微观空间能否以机制化的想象建构起日常性,形成人之存在的确定性。科学的发展为微观空间的科幻想象提供了重要基础。科幻想象是艺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打开的另一个维度,是科学技术之外另一种进入微观空间的方式,建构了观者的微观空间感,这也反映出想象、经验与人类感官方式之间的相互塑造关系。

  关键词:微观空间 科幻想象 感知体验 存在

  作者周丰,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200025)。

  

  论卡尔松环境审美的身体维度

  摘要:卡尔松是当代环境美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认知主义美学家,他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对象的客观性鉴赏为中心,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环境审美理论。这一重知识、重客体的审美论无疑对以往的主体审美态度和审美的主客关系形成挑战,使得其审美理论拒斥主体期待并导致客体对主体的外在要求,但也因此造成学界对其身体议题的普遍忽略甚至误读。事实上,卡尔松非常重视身体的经验性参与,强调知觉感知的基础地位,并在理论上将其定义为身体的“内在参与”。只是随着科学知识的介入,身体的呈现较为隐蔽,具体表现为身体的“外在参与”与秩序变化。这一身体维度既是卡尔松与柏林特身体论述的最大不同,也是他环境美学理论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卡尔松 环境审美 身体维度 内在参与 间接在场

  作者杭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电影·

  徐浩峰武侠电影与中国士传统

  摘要:以徐浩峰武侠电影创作理路的提炼为纬,以中国士传统的提挈为经,立足“士化”“士统”“士艺”三处经纬交织的结点,融通电影、哲学、文学研究的畛域,有助于揭示出徐浩峰武侠电影的独创性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根源。徐浩峰的武侠电影本质上为“武士”电影,是中国士文化在电影中的系统性表达。同时,透过徐浩峰武侠电影这一个案,也可对中国士传统的重要面向和核心理念予以揭橥、辨析和联通。

  关键词:徐浩峰 武侠电影 士 儒家

  作者樊烨,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与服装学院讲师(杭州310023)。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