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具身智能通过物理交互与数实共生的人工智能范式,已从技术验证迈入实际应用,成为未来产业的“制高点”。从仅存于数字世界的“离身智能”,到能够与物理世界实现直接交互的“具身智能”,这里的一字之变,代表着人工智能由“脑”及“身”的互融共进,成为连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键桥梁。
何以奇点:“离身”与“具身”的交融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离身智能”,主要依赖于海量数据与算力,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借助符号推理与概率建模完成认知任务,在数字信息处理、语言理解、数学运算、工程设计、逻辑推理、策略生成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离身智能本质上还是一种虚拟环境中的数据驱动型智能,缺乏对物理世界的直接感知与互动。相比之下,具身智能则强调智能体不仅要具备认知能力,还应具备适应力、行动力,通过传感器、执行器等物理实体与物理环境实时交互,在复杂、动态以及不确定的真实环境中完成任务,实现感知、决策、执行、协同、反馈的闭环,在物理世界中可听可见、可触可感、有“脑”有“身”。基于离身智能发展成果演进而来的具身智能,体现了人工智能由“脑”及“身”的互融共进,不仅是技术路径上的进一步融合,也是智能本质上的进一步实现,标志着人工智能从“模拟智能”走向“实现智能”,从“理解世界”走向“改造世界”,由此开启智能体与物理环境动态共融的新范式,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奠定坚实的实践根基。
何以实现:“以人为镜”与“百变千面”
实现具身智能的关键,在于令“脑”“身”齐备的智能体与其所处的物理环境实现耦合。在此意义上,智能不再限于抽象的计算过程,而在于将离身智能嵌入物理实体之中,通过与环境的持续互动而不断演化。因此,具身智能并非单一技术路径所能完成,需要感知、控制、认知、学习、交互等多个技术体系的深度融合,以便适配全域多场景的需求。
基于此,具身智能的物理实体样貌往往多变。其中较为主流的技术路线有两类。一是以“人”为镜,构建通用智能载体的人形机器人路线。在大众印象里,人工智能无论是内在思维方式,还是外在物理样貌,都应当朝着“更像人”的方向发展,人形机器人往往被视作人工智能的“终极形态”,其优势在于可直接适配人类环境而无需改造基础设施,具备极强的通用性。日趋完善的人形机器人的类人外表不仅让人心生亲切,其本身更可作为交流接口,运用肢体动作、视线指向等天然地传递信息、表露意图。近年来,人形机器人先后出现在文艺舞台、马拉松赛场、足球场、拳击擂台等场合。“跑起来”“动起来”“舞起来”的人形机器人,展示出具身智能在技术层面所取得的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产品量化的必然加速。因为人形机器人一般由物理实体、控制运动的“小脑”和感知决策的“大脑”所组成,目前看来,三者仍然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如物理实体存在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难题,“小脑”存在技术革新迭代上的难题,“大脑”面临算力的难题等等,人形机器人还受制于“高自由度控制难”“能源效率低”“成本高昂”等瓶颈,距离达到“实用、好用”的标准并成为全栈式人工智能的最佳载体还需时日。不过,作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未来产业,人形机器人的泛化及大规模商用必将随着驱动系统、智能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突破而得以实现。
二是针对各种使用场景“随需而变”甚至“百变千面”的具身智能体技术路线。在工业制造、日常生活、医学治疗、灾害救援、农业作业、物流服务等领域,机器手臂、数控机床、机器狗、无人机、轮式机器人等已经投入使用,具身智能的多形态载体正不断出现,呈现出“由点及面”的扩散态势,应用场景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
统而论之,两条路线并非对立,而是呈现互补融合趋势。目前,人形机器人追求的通用人工智能,最终还需要通过多形态智能体在垂直场景中积累的海量数据反哺而得以优化;“百变千面”的专用具身智能体的发展,也在客观上为仿生关节、高效驱动、环境感知等提供可复用的技术。或许,未来随着标准化接口、模块化设计、开源生态等的发展,具身智能的终极形态选项之一是“一脑多身”,即在中央大脑的统一调度下实现通用性与专用性二者切换。
何以安全:法律监管、技术保障与协同治理
具身智能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安全监管与伦理治理的新挑战。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安全防护建设的速度一旦落后于技术发展的速度,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技术之伤。为此,在推进具身智能技术发展的同时,对其功能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物理安全等的设计与考量也迫在眉睫。为了防范和化解具身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与风险挑战,关键在于及时从法律层面对具身智能的设计、生产、应用与监管等方面作出规定,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同时,要从技术、协同治理等层面多方施策,构建全链条、立体化、前瞻性的安全保障体系,形成“法治为基、技术为盾、共治为网”的治理新格局。
在技术层面,需将安全理念贯穿具身智能系统架构设计始终,在关键任务中嵌入“人类回路”的终极否决权,让安全成为系统演化的内生约束而非外部补丁。在协同治理层面,需要打破部门壁垒与行业藩篱,构建“政府监管、企业主责、行业自律、社会参与”四位一体的动态治理生态。尤为关键的是,需在全球尺度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国际协同治理,在人工智能伦理、社会治理等方面提供更多中国方案,推动构建“智能向善、安全共生”的全球治理体系,让技术进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综上,具身智能作为产业变革中极具潜力、活力、想象力的方向之一,代表着人工智能由“脑”及“身”交融共进的发展路径,通过“具身智能+制造”“具身智能+农业”“具身智能+服务”,我们将进一步构建起“数实共生”的新质生产力体系,推动实体经济释放“乘数效应”。
(王姝彦,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哲学学院教授;黄晓宁,长治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