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并重

2024-08-07 作者:赵琪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近年来受到中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会议之一,许多国际观察人士从全会公布的文件中发现积极信号,认为全会将给当前低迷的全球经济注入强劲动力。7月1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中国经济“半年报”,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一天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提到,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5%。IMF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表示,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仍是全球经济主要引擎。中国经济数十年来取得惊人成绩的秘诀是什么,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给世界经济带来积极影响 

  一直以来,一些西方媒体始终将唱衰中国经济当做打压中国发展的工具,但这种言论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有专家表示,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视而不见,恰恰反映出西方国家无力应对本国经济增长乏力、社会治理失效,不得不转移本国人的视线。但有更多的国际学者深知中国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做的巨大努力。

  75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其经济贡献在世界经济中无足轻重。直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经济走上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增长速度最快的冲刺之路,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增长了50倍,中国公民的平均财富甚至超过了部分欧洲国家。1949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不足5%,而目前该数字达到了18%左右。就未来的工业生产(绿色生产)模式而言,中国将成为世界的领导者。2021年,中国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在太阳能电池板生产方面,中国也远超其他国家。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近日发文提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9年新冠疫情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给世界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但中国有能力应对突如其来的经济挑战。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经济学与公共政策学院高级讲师本尼迪克特·海德(Benedikt Heid)对记者表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更体现在“质”的方面。如今,中国已经在科技领域取得巨大飞跃,中国企业在5G电信设备、高铁、高压输电线路、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数字支付、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海德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积极影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包括美国和欧洲各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2023年,中国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重要贸易伙伴。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经过10多年的发展,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此外,在“金砖+”背景下,“全球南方”国家间的合作日益增多,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将有机会摆脱西方国家的经济影响,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发出更多声音。

  中国经济政策更加务实 

  在谈到为何中国经济可以实现持续增长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阿皮塔·查特基(Arpita Chatterjee)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关键部分组成。

  一是社会稳定,政策具有连续性。中国政府始终将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持续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投入大量资金,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劳动力人口的培训,进而提高生产力。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劳动者更有获得感,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是基础设施完善,鼓励研发。中国政府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研发和高科技领域发展,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条件。2018年,中国在科学出版物数量方面超过了美国;2019年,中国在专利申请数量方面也超过了美国。

  三是开放性。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开放程度大幅提高。同时,中国庞大的市场使得很多外国投资者获得了实惠。如今,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与更多的全球合作伙伴打造了覆盖范围更广、更具连通性的互联互通网络平台。

  四是中国经济政策更具规划性和实用性。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由国家主导、各个部门配合共同实施。中国政府的“五年规划”为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提供指导框架,有助于各部门更好地实施经济发展措施,更好地完成经济发展目标。

  五是更具灵活性。中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始终采取务实和脚踏实地做法,同时不断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非常驻高级研究员莫里斯·戈尔茨坦(Morris Goldstein)表示,与中国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型跨国公司和金融资本在西方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它们更看重短期利润而非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例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计划,使得中国经济没有受到严重影响,而美国和欧洲国家却没有任何可行性方案,导致经济停滞了多年。如今,西方国家存在的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使其不但对中国经济有很多误解,更是错失了一轮又一轮经济发展机遇。一些西方国家的打压,非但不能阻碍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会让中国在包括高科技芯片、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清洁能源等方面获得领先的科研能力。在全球化时代,西方国家与中国经济紧密交织。可以说,在许多领域,西方国家更需要中国。例如,如果没有中国,欧洲就不可能实现其气候目标。如果没有中国的制造业和商品出口,西方国家将面临巨大的通胀压力。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 

  尽管中国经济当前也面临一些短期挑战,但针对中国经济和市场出现的悲观情绪是不准确的。中国正处于必要的转型期,而不是衰退期。海德认为,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第一,向消费者驱动型模式转型。中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迈入下一阶段。其中可行的措施包括:维持就业市场稳定和提高劳动者工资待遇,进而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者信心。

  第二,向高附加值阶梯迈进。如今,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可以合理运用产业政策,让战略性资源配置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国拥有全球领先的制造和物流基础设施,使得中国企业可以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从而在国际上保持较高的竞争力。

  第三,向绿色增长转型。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快速的工业化发展都会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由此也会带来各类社会问题。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绿色发展,通过对绿色科技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四,向数字化经济转型。中国的数字化进程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数字平台也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领域。未来,中国将把提升科技行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作为战略重点,在更多的技术领域推动自主创新,从而在全球更具竞争力。

  海德说,中国经济的独特之处在于国家对经济的影响力,以及着眼于长期战略而非短期利益的做法。从促进经济转型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优势。尽管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充满挑战,但中国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这些挑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程可心)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