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中国革命的红船起航地,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和实践地。初冬时节,这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11月8—10日,参加第十五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的30余位国外学者走进浙江,先后到访杭州、嘉兴、湖州等地,沿着历史的脉络与时代的足迹,亲身感受在这一科学思想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与壮丽图景,探寻“中国奇迹”背后的思想密码与实践逻辑。
探文明之源 悟文化自信之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走进良渚博物院,国外学者在精美的玉璧、宏大的水利系统模型前驻足,惊叹于中国远古先民卓越的智慧与惊人的社会组织能力。共产党(意大利)总书记、意大利巴勒莫大学教授阿尔贝托·隆巴尔多将古罗马文明遗存与之对比后深感震撼:“中国对自身历史文化的珍视与保护令人敬佩,这种跨越时空的文明传承,是其能够不断走向复兴的深厚根基。”拉丁美洲社会科学理事会传播与信息部主任古斯塔沃·莱马则从器物纹饰中看到了文明交流的潜在可能,他表示:“中华文明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与连续性,这种特质在今天的中国依然鲜明。”
文化的传承,重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杭州国家版本馆以“版本”为载体,构建起中华文明种子基因的保藏传承体系。在众多中华典籍之中,《共产党宣言》的多语种版本静静陈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的相遇与融合。
秘鲁共产党(红色祖国)主席阿尔贝托·莫雷诺·罗哈斯在展柜前久久凝视,他说:“《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源头,中国共产党从未忘记为何出发。我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时,深刻感受到其中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又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结合”重大论断的实践印证。
循创新之因 察高质量发展之路
浙江作为“八八战略”的提出地和率先实践地,始终站在中国改革开放与创新的前沿。从“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浙江以创新驱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奋力书写着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时代答卷。
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毛罗·阿尔伯雷西对中国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印象深刻。他认为,这些成就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高度契合,中国正借此实现深刻转型,其跨越式发展为世界提供了积极预期和宝贵经验。阿尔贝托·隆巴尔多则从街头驶过的大量新能源汽车中,看到了中国绿色转型的决心与成效。“尽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但中国整体已达到了很高的发展水平,传统与现代实现了完美衔接,发展成果正切实惠及民众。”这些观察,正是浙江践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缩影。
溯红船之始 感百年初心之志
嘉兴南湖,红船静泊,承载千钧。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这艘画舫上宣告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这片水域,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精神坐标。
红船旁,国外学者纷纷合影留念。爱尔兰共产党都柏林支部主席伊丽莎白·马丁和爱尔兰共产党都柏林支部教育委员芬恩·华莱士更是郑重地展开随身携带的党旗,记录下这神圣的一刻。阿尔贝托·莫雷诺·罗哈斯感慨道:“中国的巨变令人赞叹,其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凝聚党心民心。这次访问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的成功实践,给了我们巨大信心和鼓舞。”
南湖革命纪念馆借助幻影成像技术重现的中共一大续会场景,震撼人心。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总书记毛里奇奥·阿切尔博表示,虽然早已从书本中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史,但亲眼见到红船实物,仍深感震撼。他说:“从有限的力量起步,历经艰难困苦,最终带领中国走向独立富强,这是一部伟大的奋斗史诗。”“红船精神”所代表的首创、奋斗、奉献精神,已熔铸为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激励着新征程上的“赶考人”。
寻“两山”理念 见绿水青山之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诞生在浙江湖州安吉余村。从牺牲环境换取增长的“挖矿村”,到依托优美生态发展旅游经济的“美丽乡村”,余村的蝶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基层最鲜活的实践,也是浙江全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在德清五四村,“数字乡村一张图”智慧治理平台吸引了国外学者的目光。这个整合了地理信息与各类数据的可视化系统,实现了乡村治理的精准化、智能化。五四村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0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2万元,生动诠释了“共同富裕”的乡村路径。芬兰共产党副主席吉里·曼蒂萨洛对此深感兴趣:“芬兰也在探索如何缩小城乡差距,中国的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解决方案。其核心在于如何让数字服务普及易用,并夯实农村的教育与公共服务基础。中国的经验令人印象深刻,我打算回国后向同仁们介绍。”
而在安吉余村,国外学者穿行于翠竹环绕、溪水潺潺的村道,感受着“人在画中游”的诗意。这里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昔日的矿坑已变为花园,形成了融现代农业、文创、旅游于一体的绿色经济体系。2024年,余村接待游客122万人次,集体经济收入相比2005年增长20多倍。
毛里奇奥·阿切尔博在2018年访华后重访浙江,对中国的民生福祉与城乡协调发展进步感触尤深。西方一些不实言论在实地面前不攻自破。中国始终聚焦绿色发展、改善民生、保障人民权益,这是最真实的现实,也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意大利重建共产党青年团外事负责人萨缪尔勒·索都则赞叹中国乡村“兼具自然本色与完善服务”的模式,“在气候变化挑战加剧的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具有全球性意义,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中国智慧”。
短短三天行程,国外学者在浙江这片热土上,深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他们意犹未尽、心潮难平。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