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际社会读懂中国之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在海外产生热烈反响

2025-11-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今年7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以中英文版正式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短短几个月以来,著作在海内外产生热烈反响,在帮助国际社会增进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理解认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外国学者表示,著作在海外多国持续热销,颇受欢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全面观察中国的窗口,让世界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把脉定向”下,中国正在一步一个脚印,把一个个战略目标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洞察中国治理的新视角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5月27日至2024年12月20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致辞、文章、指示等91篇,分为18个专题。

  多年前,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奈居(Charles Okechukwu Onunaiju)就已着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并将其作为日常案头工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按主题分类收录了习近平主席系列讲话,这些重要讲话内容广泛、富有哲思,一些精彩片段读来令人深受启迪。著作的出版与发行,为世界提供了真实了解中国及其当代治理的重要窗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结晶。”奥努奈居告诉记者。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巴西研究中心主任施若杰(José Medeiros da Silva)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前三卷的翻译团队成员。如今,他怀揣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他对记者表示,中国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及其日益提升的国际影响力,正持续吸引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如今,大批巴西青年学者积极投身当代中国研究。海外中国学研究作为一种跨越国别、地域的学术现象,正在蓬勃兴起。无论研究视角如何多元,关注中国的学者普遍清醒地认识到:要读懂当代中国,就必须系统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了解这一重要思想的必读书目。

  “众多外交家和政治家对于习近平主席的治国思想、理论与方略展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施若杰提到,这反映出国际社会对深入研读这一思想体系的迫切需求,更加凸显了做好习近平主席著作翻译与传播工作的时代意义。自2014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以多语种问世以来,这一系列著作便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当代中国的窗口。如今,五卷著作全方位呈现了习近平主席关于治国理政的发展脉络与战略视野,使全球读者得以近距离观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运筹智慧,以及治理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非凡智慧。

  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著作中得到生动且精准的阐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也为世界全面洞察中国的治理进程提供了清晰视角。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理解认识日益加深,中国的大国形象日益彰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著作如今已成为国际学术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的重要经典著作。

  与前四卷高度有机统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与前四卷之间的关联,成为海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奥努奈居表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前四卷与第五卷共同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科学体系。各卷虽在涉及不同主题时展现出不同视角,但均以共同的理论渊源为内核,从而实现了高度的有机统一。

  奥努奈居进一步谈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前四卷勾勒出当代中国治理的主要框架,第五卷不仅梳理了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逻辑,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根本遵循与思想源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在前四卷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当代中国治理的核心议题。这五部著作不仅是理论创新的成果,更是源于中国实践的生动写照。

  “与前四卷相比,《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进一步将中国治理经验介绍并传播至世界。”奥努奈居提到,过去,一些西方政客和国际媒体曾屡屡唱衰中国,发布“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谬论观点。如今,随着第五卷的最新出版,这些关于中国治理的杂音“不攻自破”。

  施若杰感叹道,从第一卷起,他便深刻体会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聚焦中国自身的繁荣发展,更着眼于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在他看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五卷不仅是对时代重大议题的精准实录,更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图景——它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亦致力于深化国际经济合作、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延续了前四卷的既往风格,既剖析当今时代中国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又指明建设性解决路径。该卷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国家方略与战略部署如何转化为具体实践。”施若杰如此评论。

  蕴含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精髓

  奥努奈居表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次集中体现。奥努奈居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根基及其深邃视野,为解读中国具体发展议题提供了依据。这一思想既立足中国国情,又着眼全人类前途命运;既能满足中国各项国家事业发展需求,又能为全球治理领域的关键议题提供深刻洞见。这源于其形成和创立过程中需要应对的有关中国实际国情的种种情境,阐明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原本模糊的问题,理清了复杂的议题,解决了亟待解决的要点,回应了悬而未决的难题,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成果,它蕴含着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精髓。

  施若杰结合自己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心得体会谈道,系统研读该著作,可以深切感受到习近平主席对于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感、对于中华文明有着深刻领悟。该著作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思想工具与价值指引。

  奥努奈居感慨道,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始终以扎实的理论探索而著称,这一特质使其能够深刻把握中国发展的轨迹。在理论探索与创新中,中国共产党秉持一以贯之的严谨态度,为当代中国治理效能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深层源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非诞生于历史或社会的真空之中,其诞生的时代背景离不开一种永不自满、追求革新的社会氛围,离不开善于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的品质。

  “习近平主席是新时代中国的领路人。新时代以来,中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成为党自我革新的重要举措,既在党内形成广泛呼应,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这一切都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奥努奈居说。

  标识性概念与原创性理论具有世界意义

  谈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涵盖的一系列标识性概念与原创性理论,奥努奈居认为,这些概念与理论十分新颖,具有深远的世界性意义。奥努奈居举例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第四个专题,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作了深入探讨。对于中国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契合了时代要求。在一些国际研究者看来,新质生产力印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逻辑。

  奥努奈居表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给予世界的重大机遇,这一主题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作为第三个专题作了专章阐述。它契合中国作为大国愿与世界分享发展成果的承诺。今天,中国智慧正源源不断地贡献给世界——中国始终强调,作为大国绝不谋求特权,而是致力于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

  奥努奈居进一步谈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十五个专题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提出以来,这些中国倡议与中国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已成为全球各界讨论的焦点议题,因其回应了时代迫切问题,已融入国际主流公共话语。

  “全球治理倡议虽尚未被收录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但其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的要义,契合全球南方国家对更加公正、合理全球治理体系的共同期待,受到了热烈欢迎和赞赏。”奥努奈居补充道,“四大全球倡议源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深刻指引并清晰阐明人类进步路线图。”

  外交学院国际经济政策学外籍副教授、意大利洛伦佐·德·美第奇国际学院副教授法比奥·马西莫·帕兰迪(Fabio Massimo Parenti)告诉记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多个专题内容中得到阐述。这一理念在本质上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方向。中国具备提出并推动这一理念的深厚底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一句外交口号,更是一种颇具远见的构想,旨在将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关系,转化为积极、建设性的合作纽带。它所倡导的是一场从竞争对立走向共享繁荣的文明范式转型,而这背后,正是中华文化中“和合共生”“兼容并包”千年智慧在当代的回响。

  此外,帕兰迪表示,他尤其关注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的第十四个专题“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以及该专题中收录的“发挥民间外交独特作用”的内容。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可或缺的基石。这一原则既指引国内治理,也贯通国际合作。它代表着不同国家和文明之间最本真的相知相融,意味着人们能够跨越不同国家制度,通过亲身体验去认知一个由多元国家和地区构成的真实世界。可以说,民间外交是推动文明融合的重要力量;而国家层面的互动,例如元首外交,其根基始终深植于人心。润物无声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知,往往能跨越谈判桌的界限,构筑起政治协议难以替代的信任基础。在这个共识难寻、隔阂加深的时代,搭建更多民间外交渠道,重塑心相通的纽带,或许正是修复不同文明间信任、延续对话最可靠、最温暖的路径。

  施若杰感叹道,习近平主席始终强调“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在当今世界,固守“零和博弈”思维,或鼓吹“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可谓逆时代潮流。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友谊,深化文明对话,汇聚全球智慧,让经济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类,使共同繁荣成为可触可及的普遍现实。如今,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倡议与理念,正赢得越来越多国家发自内心的尊重与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白乐 刘雨微

【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