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论坛——中国、世界、人民、时代之问”第十四场综述

——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

2025-06-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3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召开“新时代思想论坛——中国、世界、人民、时代之问”第十四场,主题为“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辛向阳主持,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罗文东、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生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张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范欣、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侯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副主任杨静、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曾宪奎参加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系统理论概括,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要原创性贡献,为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难题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深刻认识《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是全面展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经典文献,是指导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献,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不仅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而且为破解当今世界经济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是全面展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经典文献,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提供了权威读本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涵盖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系统搭建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框架。主要特点有:第一,时间跨度长。《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是目前为止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文献摘编中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文献,全面展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发展逻辑,清晰勾勒出其理论创新的脉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第二,内容覆盖广。《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选篇广泛,囊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反映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具有原创性的核心观点和理论源头,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第三,文章代表性强。《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所选的74篇文献,均是各领域的重要代表之作,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立场观点方法。读懂一篇文章,往往可以掌握一个领域的理论精髓;系统学习全部内容,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整体构架与核心要义。

  (二)《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实践与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此后,我们党又相继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着眼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一系列原创性理论创新。《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以系统、全面、深刻的方式,集中呈现了这些理论成果,回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最新进展,为理论界和实践界进一步认识与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始终紧贴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发展。我国坚持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规律的新概括新判断新范畴,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认识。《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展现了这些创新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四)《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深化了对人类经济生活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为解决世界经济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对世界经济、人类经济生活提出了根本性的理念、理论和原则,深化了对人类经济生活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仅超越了国家经济范畴,也超越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范畴,为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难题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此,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研究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所包含的道理、学理和哲理,需要从国家、社会主义以及人的发展规律等多个层面出发,牢牢把握其中蕴含的深邃理论与鲜活实践。

  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的逻辑形成、体系化特征与实践品格

  (一)科学认识《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的逻辑形成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按照时间顺序,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重要论述汇编出版,使得思想与现实的发展保持逻辑上的一致,具有深刻的经济学意义。习近平经济思想确立了正确的逻辑起点,这一逻辑起点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其现实起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从新理论的生成角度看,习近平经济思想实现了对中国社会历史性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阐述。一是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二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路径的变化,三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变化。比如,《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第一篇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用了七个“更”: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从辩证的观点看,这些“更”建立在中国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的基础上,它们揭示出一种新的历史趋势。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新发展理念、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乃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都是在这一历史趋势下必然要解答的问题。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逻辑的科学性,在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之间搭起了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实践路径,它必然会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的逻辑形成,就是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坚持和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抽象法,将社会主义生产力、全体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等抽象概念,与其具体表现形式及现实制约因素结合起来,在发展趋势中科学把握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客观经济规律,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抽象转化为具体。

  (二)全面理解《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的体系化特征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所选文章虽然针对的问题不同,阐述的重点有别,但它们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形成了一批原创性的术语和概念。如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这些术语和概念具有学术创新性与高度概括性。《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提出了独特的方法论。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含义与现实指导意义。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的出版表明,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统摄诸多范畴和原理的系统整体。这一思想的源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丰富和发展其范畴、原理与时代议题。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服务实体经济、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这一思想有继承和传承,继承了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济伦理和民本思想,如确保粮食安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所有权、保障承包权、用活经营权等。这一思想有借鉴,批判地借鉴了国外经济思想中合理的成分。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发展数字经济等。

  总之,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整体性形成与发展,不仅体现在时间横轴上不同阶段的演进,也体现在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相关原理范畴的纵深发展,彰显了理论和实践辩证统一的学理特质与完整的体系架构。

  (三)全面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品格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方位,针对阶段性特征与主要矛盾,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和探索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经济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中国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实现了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习近平经济思想从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出发,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层次矛盾、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和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从而全面把握人类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这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深刻把握《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的丰富内涵

  (一)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多次提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从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角度理解,也可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规律的角度理解。从特殊规律的角度来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包含以下“两个有”。

  一方面,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经济效率。这个效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避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周期性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财富的毁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量的不断积累实现质的不断飞跃,从而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与发展,而不是毁灭与破坏。从长周期看,这种对社会财富毁灭的有效避免就是一种高效率。第二,有比资本主义更有效率的经济制度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效率来自制度,来自法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一种所有制结构合理且相互促进的制度,各种所有制之间能够产生合成的有机化学反应。第三,有比资本主义更强大的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资本力量主导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主导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画龙点睛的“睛”就在于此。

  另一方面,有超越资本主义形式公平的市场正义。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不是要实现少数人的发财致富梦,而是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就包含着公平、正义的要求。这种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是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有机统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每一个人都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发展的受益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体制,而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发展的体制,能够防止两极分化的出现。第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实现结果的公平,也就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市场经济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以及中国的国体和政体,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都要求市场经济构建起实现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第三,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社会流动性,避免社会固化。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破除阶层固化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实现。

  (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

  第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开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我们党的人民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我们开展工作、制定政策、谋划发展的根本立场。《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第二篇《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执政党,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做好经济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党的领导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有利于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有利于调动各方、形成合力。

  第二,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文章深刻阐释了这一重大判断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阐释了“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任务的实现,必将有力推动和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反映了新发展阶段的矛盾运动形式,系统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规律体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其客观实在性是通过人的能动实践不断丰富和具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既是客观规律,更是能动的实践规律。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关键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人民以集体自觉的方式把握规律改造世界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枢纽。

  (三)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通过科学方法贯彻各项大政方针。”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部署和政策逻辑,而且为开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第一,守正创新是党深化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理论特质。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代,形成了一脉相承的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环境日益严峻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愈加艰巨繁重,经济工作千头万绪,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五个必须统筹”的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为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五个必须统筹”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五个必须统筹”更是新时代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遵循,是新时代经济工作的实践结晶。

  第二,根植实践是党探索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核心意涵。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实践中,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立足我国国情,开展经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开展了一系列经济实践,并从实践中孕育、深化、检验了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首先,必须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经济实践始终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其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经济实践平稳运行。最后,坚持以系统观念洞察经济全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深化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是党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法宝。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中深化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一方面要尊重经济工作规律的客观性,只有深刻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才能避免主观臆断和盲目决策,确保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利用客观规律推动内部矛盾朝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将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动能。因此,必须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好深化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这把“金钥匙”,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增长实践智慧,切实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工作成效。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的出版发行,标志着对习近平经济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不断引向深入,充分激发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更深刻、更广泛的历史性变革。

  (整理人:杨静 李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崔园园(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