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纪念馆

数字赋能红色文化“活”起来

2025-03-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查建国 陈炼

  红色场馆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为自觉,中共一大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牢牢把握当前数字化建设重大机遇期,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在文物保护、展示宣传和活化利用红色资源上坚持科技赋能,书写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

  把握传播趋势

  拓展红色文旅融合方式

  纪念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承担着铭记光辉历史、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崇高使命和职责。纪念馆2024年的客流量已超300万人,随着客群越来越广泛,广大观众也对纪念馆提出了更高的个性化需求,强调自主性与参与度。红色文化的传播亟须打破时空局限,以更多的触点及互动方式满足观众需求。

  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部署,大数据库、AR、VR等技术的广泛运用,数字科技正在不断赋能红色文化,助力构建全新的表达语境。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数字一大——数字世界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服务矩阵正式发布,为纪念馆数字化转型翻开了崭新的篇章。作为“上海市元宇宙首批应用场景”,“数字一大”服务矩阵构建了APP、小程序、大空间VR等多个产品,前沿科技为日常红色文化传播赋能。打开“数字一大”APP,观展者可化身进步学生,在数字世界中细致观展,近距离翻阅学习《共产党宣言》等。红色文化资源的可亲近、可阅读性,在数字科技的加持下得到了极大提升。

  走在纪念馆的外围,建筑外墙的“十二里”铁艺铭牌诉说着上海的革命历史,观众只要拿出手机,打开“数字一大”小程序的“AR扫一扫”功能,就能深入了解“十二里”背后的故事。在距离纪念馆不远的上海市黄浦区金雁坊,纪念馆打造的全国首个LBE VR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成果、“数字一大·初心之旅”大空间VR沉浸式体验正迎来一波又一波体验者。

  纪念馆副馆长阮竣表示,项目从设计伊始就充分考虑了可持续性,通过开辟“光荣之城”品牌推广与全国红色文化联建,从城市中心辐射新片区,从上海走向全国联建,目前已经在新疆喀什、广西南宁成功落地,后续还将惠及重庆、湖南、江西、辽宁等更多省市。产品内容形式也在不断延伸发展,英文版、宣教版、一体机版将先后推出,未来还有“初心之旅”2.0的全新内容同观众见面。

  面向多样客群

  探索红色教育新模式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趋势。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上海市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近年来纪念馆针对数字化转型赋能红色教育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早在2022年,纪念馆就推出了创意童书《开天·“一大”本》,开启了“红色教育+数字科技”的尝试。这本童书以科技感十足的XR互动赋能成功“出圈”,更随着“树德有为 雏鹰少年”红色思政教育进校服务走进课堂,掀起了校园红色思政研学热潮。

  科技赋能红色教育在“数字一大”服务矩阵中得到显著体现,通过5G、算力技术,项目打造神秘会场和千人会场,面向党员和青少年不同群体,推出“永恒的誓言”等精品党课以及“奋楫少年志”青少年红色教育课程,大大拓展了红色阵地宣传教育传播的覆盖面。

  院校的参与则为红色教育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阮竣表示,纪念馆努力推动高校、研究机构、技术企业的合作参与。纪念馆联合上海商学院打造的新媒体与元宇宙实验室,重点探索红色元宇宙的“政馆产学研”运营模式,打造应用可复制、产品可推广、场景可体验的元宇宙实体空间及数字化教育空间,在合作交互下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价值提升,构建起一个共生共荣、协同推进的红色文化数字化发展生态圈。

  数字化转型

  焕发红色资源新活力

  在数字化转型整体规划中,纪念馆始终以“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资源的保护和呈现高地,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和阐述高地,中国共产党建党故事的讲述和传播高地”为使命,打造以数字保护、数字管理、数字服务、数字传播四大体系为主体的综合应用产品。

  2022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利用”项目立项。项目立足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数字化采集、预防性保护与可持续性利用,通过建立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标准规范、技术流程和系统平台,构建起纪念馆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整体布局。据纪念馆副馆长周峥介绍,项目首期已完成8万余页、2500多件纸质文物平面扫描、300件/套珍贵文物三维点云采集与纹理采集,并通过深度数字化识别采集OCR,完成纸质文物数字图像文件的数据化,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文物数字资源库和检索分析平台。“沉睡”在库房的文物“活”了起来,为文物保护、展览展示、教育传播等多维文物资源的深度利用开发提供了强大支撑。

  在新征程上,纪念馆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锚定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奋力前进,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建筑数字化管理平台、红色文创与传播生成式人工智能垂类大模型建设一一部署,将进一步推进场馆资源全域化、全形态的数字整合,让红色文化更加贴近群众、深入人心。

  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表示,要始终坚持以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为己任,充分运用好现代数智赋能技术,着眼守正创新、提质增效,不断丰富拓展革命精神传播渠道和形式,在数字化基础平台搭建、虚实结合场景构建、垂类大模型应用中,打造更多“模式可复制、场景可落地”的红色文化数字标杆产品。因时而动、因势而为,纪念馆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用好一大会址等红色资源,为建设“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作出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静(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