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20日,第十四届全国分析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与会学者以“对话与融合:不同视域中的分析哲学”为主题,围绕分析哲学的经典议题,展开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传统哲学、现代欧陆哲学、宗教哲学、自然科学及美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研讨与对话。
分析哲学的中国化道路前景广阔
广义而言,分析哲学是一种以清晰界定问题和概念、强调逻辑推理和论证而著称的哲学研究方式。经过百年发展,分析哲学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问题意识、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也在借鉴吸收其他学科领域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得到更大发展。
推进分析哲学研究,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向阳表示,立足于“对话与融合”主题,聚焦分析哲学经典议题以及多领域交叉,开展全方位交流、推动深层次合作,将为中国分析哲学研究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激发新的灵感,有力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1927年,《逻辑哲学论》首次被译成中文,开启了分析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融合的新阶段。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江怡认为,在研究时,我们需要澄清“中国分析哲学”“分析的中国哲学”和“分析哲学中国化”三个概念。在他看来,中国分析哲学是中国对分析哲学的研究,分析的中国哲学是对中国哲学的分析研究,分析哲学中国化是分析哲学融入中国哲学的过程。辨析这三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仅对于中国的分析哲学研究至关重要,还为分析哲学方法与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相互结合、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概念基础、思维框架和行动指南。
“以分析为方法、以思想为对象,构建一种‘有我’的哲学至关重要,也是中国分析哲学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周丹表示,分析哲学方法对理解其他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在对话与融合视域中深化分析哲学研究,是实践这种“有我”哲学的契机。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菁提出,金岳霖先生的《论道》并非简单的西方分析哲学的搬运或中国哲学的分析化,而是分析哲学中国化的先驱之作。它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构建了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形而上学体系,但由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表达方式的特殊性,其价值和影响至今仍有待充分挖掘。
推动分析哲学与其他学科融合
分析哲学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融入本土的哲学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视角。中国分析哲学研究需要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共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
在西方哲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分析哲学与其他西方哲学思想一起进入中国,分析方法作为哲学方法和概念工具融入中国哲学的探究中,并与中国传统哲学发生冲突和融合,重塑了中国现代哲学的新形象。在江怡看来,“对话与融合”不仅体现在分析哲学的不同研究领域中,更体现在分析哲学与其他哲学领域的对话中。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洪汉鼎从分析哲学注重问题意识和概念分析的特征出发提出,诠释学并非一种哲学理论或学派,而是一种解释的技艺,如同“做哲学”,并且由于解释的普遍性和其改变现实的能力,诠释学在当代具有重要地位。因此,要推动分析哲学和诠释学的深入对话。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毕明安探讨以分析的方式研习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成果,并以《墨子》和《庄子》为例进行阐释。他重点讨论了分析的多种含义:回归分析、分解分析、解释性分析和关联分析以及这些方法如何丰富我们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文方从未来学的定义和解释出发,探讨了哲学与未来学交叉融合的可能性,并着重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未来学中的重要性,以及人工智能哲学的主要议题和发展趋势。他认为,学科界限的模糊化与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是未来知识形态发展的重要特征,倡导各学科领域内的科研工作者顺应“哲学+科学”的时代潮流,做出具有创新性、符合时代需求的跨学科知识成果。
会议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主办,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