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三大史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23-09-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高莹)9月26—27日,“中国三大史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丁国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瑾瑜主持开幕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致辞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王福州表示,中国三大史诗作为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现存的篇幅体量、传承规模与流布区域令人震撼。她们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与高峰,更是民族的丰碑与标识。深入推动三大史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对史诗赓续演进中当下状态的关注,更是将其置于大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考察与诠释,是三大史诗在适应环境以及自然与历史互动的过程中永葆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保证,对推动三大史诗的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致辞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朝戈金表示,中国三大史诗被誉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是民众伟大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如何从民众中汲取智慧,把三大史诗作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当代史诗研究者面临的艰巨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从20世纪80年代建所以来,老一代学者就开始了对三大史诗的研究,到今天取得的所有成绩都可以看作是接力赛的结果。希望年轻一代学者握紧“接力棒”,将史诗研究的学术传统接续下去,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开始新的长征,创造更大的辉煌。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丁国旗致辞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丁国旗表示,10年来,中国三大史诗保护、传承与研究工作取得诸多收获和可喜成绩。此次论坛将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包括三大史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定位、新要求,全面回顾、充分展示三大史诗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回顾和展示历年来三大史诗传承、传播、收集、立档、整理出版、宣传和研究工作取得的成就,将三大史诗工作做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中国三大史诗这面学术旗帜在中华大地上高高飘扬,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瑾瑜主持开幕式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驰名中外的中国三大史诗是指藏族、蒙古族的《格萨(斯)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和蒙古族的《江格尔》。此次论坛设置了《格萨(斯)尔》《玛纳斯》《江格尔》三个分论坛。来自中国、匈牙利、俄罗斯、蒙古国、吉尔吉斯斯坦、韩国等国家的50位学者,围绕三大史诗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史诗的跨学科、多媒介转化研究、口头诗学研究、史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史诗的史料、档案、版本学研究以及数据库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与会学者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史诗研究逐步摆脱了西方史诗理论的概念框架,着眼史诗的起源、形成、分布、类型、发展等问题,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形成了一整套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经验范式。进入新时代,如何推动包括三大史诗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成为史诗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同时,学术界也应以三大史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进一步激活史诗研究,推动史诗研究的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进而更好地参与国际史诗研究交流,讲好三大史诗的中国故事。

    

  与会人员合影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勇】